作者:张奥平 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
十大重点:
下阶段经济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
宏观政策:财政方面,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货币方面,降准、降息仍存空间;
需求侧:十万亿设备更新、消费品换新及循环利用市场加速落地;
供给侧: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因地制宜,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深化改革:7月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为“改革大年”,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治理地方保护,招商引资不当竞争更进一步;
对外开放: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是新重点;
防风险: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仍待政策加力,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
绿色发展:回收利用是关键,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民生相关:安全生产是重点,推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首先,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其次,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季度政治局会议是中央对季度经济运行的定调,以及宏观、产业、社会等政策进行调整指导的窗口,是季度经济工作的风向标,对下一阶段经济走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经济长期处于“量强价弱”的现实环境中。
从数据来看,量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超出市场预期;价弱:代表下游的消费者价格CPI同比0%,代表中上游的生产者价格PPI同比-2.7%。经济“量强价弱”不利于微观市场主体体感与预期修复。
下一阶段,如何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政治局会议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尤为重要。本次政治局会议,对当下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
一、下阶段经济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
在经济形势判断部分,首先,对前期经济工作成绩充分肯定,成绩讲足。会议认为,“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其次,将当前经济运行困难及问题讲透。会议认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最后,做好下阶段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与总目标为:
1、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4、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笔者认为,首先,在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的情况下,实现全年5%左右预期目标的难度有所降低。这也是会议认为,“经济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大原因。
从先行指标PMI来看,3月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环比收缩,重回扩张区间。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PMI为:49.5%—49.4%—49.0%—49.2%—49.1%—50.8%—50.4%。
其次,会议指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
笔者认为,总量目标实现难度虽已降低,但经济增长持续性仍存考验,后续各项政策仍需形成推动经济回升的合力。这也是会议在总目标中新增强调,“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应有之义。
再次,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笔者认为,今年将会是“改革大年”,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企业发展将机遇与挑战并存。
最后,通稿后文的下阶段六大主要经济工作,除扩大内需工作部署排序调整至首位,基本延续了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经济工作重点内容。此次会议六大工作部署为(关注排序):
1、宏观政策与需求侧: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内需工作排第三位);
2、供给侧: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排第一位);
3、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排第四、五位);
4、防风险: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府工作报告排第六位);
5、绿色发展: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排第九位);
6、民生相关: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宏观政策: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
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首先指出,“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次,财政政策方面指出,“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
第一,关于2023年10月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项目主要方向为水利、防灾等。
4月1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指出,“今年2月,发改委完成了全部三批共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下达工作,将增发国债资金落实到约1.5万个具体项目”“推动所有增发国债项目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
第二,关于今年3.9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会议指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
今年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进度为16%,近六年来仅快于2021年一季度。笔者预计,未来专项债发行进度将会大幅提速。
4月1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我们将抓紧会同有关方面,尽快形成最终的准备项目清单,督促地方加快债券发行使用,推动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第三,关于今年的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会议指出,“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
笔者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年中启动,对应项目有望在三、四季度落地。主要方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4月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财政部已经将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收支纳入2024年预算。同时,扎实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参与制定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行动方案”。
最后,货币政策方面指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笔者预计,后续仍存降息、降准总量政策空间。
三、需求侧:十万亿设备更新、消费品换新及循环利用市场加速落地
如上文所述,当前经济现实正处于有效需求不足,“量强价弱”的环境中。故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私人部门中的居民消费与民企投资,推动价格水平向预期目标靠拢,应是下阶段政策一大重心。
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笔者认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是下阶段扩内需最为关键的一招,没有之一(4月10日,74项更新换新必须执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已公布,后文也将重点解读)。
首先,重要性突出。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决策层多次关键会议密集研究部署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安排:
(1)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3)2024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并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4)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其次,兼具短期与长期市场机遇。从目前顶层文件《行动方案》来看,多项工作量化目标要求定至2027年:
(1)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2)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4)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
(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
(6)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等。
再次,涉及范围广。从纵向行业来看,《行动方案》中在设备更新方面明确四大方向,分别是:
(1)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2)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
(3)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
(4)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
在“重点行业设备”方面,明确将“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更新的方向则为绿色化、安全化、数智化“三化并行”(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
《行动方案》中在消费品换新方面则明确了汽车、家电、家装三大产品方向;在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方面,明确四大重点工作:第一,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第二,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第三,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第四,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从横向区域来看,4月以来,广东、浙江、山东、湖南、北京等部分省市已制定本地化的行动方案;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则出台了财政支持方案。此外,湖南、山西、广西等省市表示正在或还需要摸排更新需求;湖南、山东、山西、广西、江西等省市明确后续还需进一步制定清单或各领域落实文件。
最后,政策力度强。《行动方案》中明确了实施标准提升行动的“倒逼机制”。其中包括四大方面:第一,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第二,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第三,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第四,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读者需重点关注,市场监管总局于4月10日发布《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清单形式明确了今明两年标准提升的重点领域。附件中,完成制修订294项重点国家标准,有74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从强制性标准来看(下图),2024年标准更多围绕安全化展开,2025年则是绿色化,相关行业市场主体需尽早准备。
《行动方案》中明确“倒逼机制”的同时,也明确了政策资源支持方式。如在“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提出,“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通过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以旧换新”“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等。
此外,金融支持方面,4月7日,央行已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5000亿元,利率为1.75%,期限为1年,可展期2次;财政支持方面,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2024年废旧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预算为75亿”。
笔者预计,未来在支持设备更新与消费品换新方面,还会有财政贴息、补贴等更多“真金白银”的惠企惠民政策逐步落地。
四、供给侧: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因地制宜
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下阶段第二大工作任务。
首先,全国两会以来,各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在产业发展层面仍有两大误区。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先立后破,不可忽视传统产业。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支柱产业。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其次,需从下阶段产业端“三线并进”重点工作任务来看。
*产业端“三线并进”:1月31日,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第一,下阶段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为,“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笔者认为,2024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重心则是新一轮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是短期拉动制造业投资,实现扩内需的抓手;也是长期优化供给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设备更新的方向为:低碳化(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化(安全生产)、数智化(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第二,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长期商业机遇,读者可重点关注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标准化建设目标。
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第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会议还强调了,“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去年底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也曾指出,“要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
五、改革开放:7月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为“改革大年”
1、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会议决定2024年7月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会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以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其次,历次三中全会将会审议通过“决定文件”,文件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具像化的市场机遇,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等。
*上述文件中“允许”一词共出现21次,“深化”一次出现49次,“推动”有39次,“推进”有67次,“完善”有113次,以上关键词明确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蕴含长期市场机遇。
最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题眼,改革事项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展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治理地方保护,招商引资不当竞争更进一步
会议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举措之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六大举措,其中之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对市场主体而言,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下存四大长期性机遇:
第一,有利于处于本地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各个地区会趋向形成以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不同区域中的优势产业会逐步升级;
第二,有利于出口型企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会使得国内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更低,性价比、质量更高,在国际上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行业头部品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一些地方保护形成的区域壁垒与市场分割会消失。各产业行业中,优秀公司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第四,有利于线上数据型,线下物流型企业。线上数据和线下物流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
此外,对下阶段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明确了三大重点:一是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三是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其中,“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是新增表述,笔者认为,下阶段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民营企业出海,应会有细化政策落实。
六、防风险:重点仍在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
1、房地产: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首先,笔者认为,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仍待政策加力。2024年一季度,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的水平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9.5%,仍为当前经济最大拖累项。
其次,政策加力的重点方向仍为“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4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郑州调研时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抓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
以及“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对符合‘白名单’要求的合规房地产项目要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做到‘应贷尽贷’”“要健全合规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制度,‘能进尽进’”。
最后,资金主要来源方面则是2023年12月重启的PSL。根据央行官网披露,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2024年1月再度新增1500亿元。
2024年2-4月,PSL未再新增,进入观察期。笔者预计,后续围绕“三大工程”的PSL工具使用规模仍会增加,2024年整体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
此外,在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介绍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已明确将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进一步发挥专项债券撬动作用,以及引导地方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支持力度。
因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较往年明显放缓,在二季度专项债加速发行落地下,对地产“三大工程”投资将形成增量拉动效应。
2、地方债务化解: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
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
去年10月以来,各地陆续启动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以化债,实现展期降息,缓解风险,发行规模约1.4万亿元。
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充分肯定了前期化债一揽子方案。
笔者预计,2024年特殊再融资债将继续发行,发行量将再超万亿。
此外,对下阶段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会议明确了二大重点:一是要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二是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七、绿色发展及民生相关工作: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会议指出,“认真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持续有力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在民生相关工作方面,会议指出,“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抓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
笔者认为,会议在绿色及民生工作新增表述中,皆嵌套了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具象工作,需重点关注。如绿色发展部分指出,“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民生相关工作强调,“推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
往未来看,外需方面,有望延续回暖态势;内需方面,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对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形成具体支撑;此外,二季度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增量财政加速落地,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三大工程”持续推进下,供需失衡“量强价弱”的环境有望缓解,市场微观主体体感与预期有望修复。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唯有以后天的视角思考明天的格局,以明天的格局做出今天的决策,才能不悲观,不迷茫,抓住长期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