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末,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又一轮降低存款利率的集中调整。先是国有大行率先调降定期存款利率,之后股份制商业银行业陆续进行了调整。根据某国有银行网站,定期整存整取三个月、半年和一年期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二年期下调20个基点,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此外,通知存款挂牌利率下调20个基点,大额存款利率最高下调30个基点。六大国有银行各期限定整存整取利率基本都下调10-25个基点。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调整的幅度与之类似。按照从国有大型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中小银行的链条,市场预计,在2024年初,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会相应进行调整。
目前来看,对于银行利率调整动向,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会议决议中已经提及。央行表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意味着从利率政策来看,央行仍然会按照此前的惯例进行调整,即调整存款利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MLF等)政策利率>调整LPR报价利率的方式引导市场利率下调,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就此而言,此轮存款利率调整之后,很可能在2024年一季度迎来LPR的新一轮调降。
从货币政策的尺度来看,在2023年四季度央行一直保持“稳健”,在完成“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的情况下,重新回到“精准调控”的政策框架之下。目前,从PMI指数变化来看,2023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的确有再次放缓的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连续三个月持续下降,并位于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扩张有所加快。综合PMI指数为50.3%,虽位于景气区间,但同样连续三个月下降。这种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如果持续,则国内经济很可能在2024年一季度继续放缓,这或许是货币政策需要有所动作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即使央行进行利率调整,更多还是释放新的一年货币政策的信号,改善市场信心。一两次降息,也不会改变“稳健”的基调。从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的情况来看,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三季度例会基本相同,均是在指出“经济回升向好、动力增强”的同时,强调“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仍主要起到“稳经济”的作用,而不是“强刺激”。
另外,考虑到商业银行利差的不断收窄,银行业盈利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存款利率的不断下降,也会给银行吸收存款带来压力,使得资产规模扩张面临瓶颈。因此,降息在信贷规模已经十分庞大的情况下,对经济的实际作用也在下滑,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存款利率下降的影响面临收缩。这种情况下,央行谈到引导融资成本的措辞为“稳中有降”,可见未来下调的频次不会太多,幅度也不会太大。
就市场流动性来看,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表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提高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激发更多民间投资。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如果考虑2023年国内通胀的低迷,新的一年如果推动通胀回到目标水平,则需要加大货币供给。同时,从历史来看,商业银行往往在一季度集中推动信贷投放,这种情况下,当然需要货币供应保持弹性,避免成为经济恢复的拖累。
在精准调控的政策框架之下,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包括调整MLF等市场投放,也可以通过降准来实现。目前来看,央行通过加大逆回购实现了跨境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而随着短期流动性到期,新的一年仍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投放长期流动性,以确保市场信心和预期的稳定。当然,相对应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货币投放也不能完全说明货币供需的“松”与“紧”只能通过通胀等指标予以事后验证。这意味着,在稳健的基调之下,相应的调整幅度也不会太大,货币投放仍会是“精准宽松”的过程。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都将是货币政策的基调。
最终分析结论:2023年年末,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又一轮降低存款利率的集中调整。这一轮跨年的存款利率调整,给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下调LPR创造了条件。在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增长再次表现出“后继乏力”的倾向,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的支持仍然不可或缺。不过,这种支持仍具有限度,同时受到政策空间的约束。(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