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和成本是决定中国卫星研发技术成功的关键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3/12/12

作者:安邦咨询

卫星按照轨道高度可以分为三类:高轨同步卫星、中轨卫星和低轨卫星。低轨卫星具有传输时间低、路径损耗少、卫星终端体积小以及系统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它在卫星通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也是当前卫星互联网技术的研究重点。

卫星互联网指的则是通过卫星进行全球联网的一套通信系统,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向海陆空的不同用户提供宽带上网的服务。卫星互联网既是现在的市场热点也是全球未来竞争的焦点,而且这样的竞争很可能在美国、中国、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展开。

目前,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推出的太空高速互联网计划“星链”(Starlink)占据着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俄乌战争中,星链成为了乌方重要的通信方式。乌军利用星链操控无人机和无人艇打击俄军。近日,马斯克还访问了以色列,谈妥星链在加沙地带的应用。由此可见,卫星互联网技术正被赋予地缘政治的涵义。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刻不容缓。然而,相比国外,我国的卫星制造端成本偏高,这个形势非常不利。成本和价格是决定中国在这个领域成功与否的关键。成本价格降不下来将会制约中国卫星研发的可持续发展。

从卫星技术的发展史来看,许多曾经耀眼一时的企业品牌都因为研发制造的成本管控问题而失败,一些公司最终选择了申请破产保护。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Teledesic和轨道通信(Orbcomm)就是鲜明的例子。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旗下的铱星通信系统为例,这个由66颗卫星组成的系统总成本共计50亿美元。高成本让铱星系统的运营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后来,经过了业务重组和调整的铱星经历了扭亏为盈的变局,并在近年研发了铱星2代(IridiumNEXT)。新的研发耗资高达30亿美元。事实上,市场上有许多的卫星通信公司,因为成本高昂的原因,一直在盈利边缘徘徊。

“低成本”是马斯克星链计划成功的原因之一。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星链卫星制造成本在100万美元/颗。而马斯克曾公开透露,在复用一级火箭和整流罩的乐观状态下,单颗卫星的成本可以下降到50万美元,按照美元汇率7来估算,星链的单星成本在350万-700万元人民币之间。据立鼎产业研究网援引的数据,完全部署4.2万颗星链卫星,需投入卫星制造成本210亿美元,发射成本 105 亿美元。对于马斯克而言,这些花销不算什么。他是一个“做什么,赚什么”的人。他的私人宇航产业已经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经营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也在迎头赶上。亚马逊近期开展了名为“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的项目,希望以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和星链进行竞争。相关资料显示,亚马逊一颗卫星的造价在1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约700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中国的卫星制造成本远高于海外的商业卫星。据浙商证券研报,目前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的平均造价约在3000万元左右。其中,由于制造工艺极其复杂,我国传统的卫星生产方式是单颗卫星的固定站位式生产,但上千道工序只在同一固定站位装配会使生产效率极低。由于生产效率偏低,人工参与较多,据浙商证券预估,卫星成本中,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占比约50%上下。除此之外,为了保持卫星的可靠性,科研人员还要做大量的测试工作。一颗卫星从0到1的过程大概需要八个月的时间,这将导致持续增加的成本。

解决卫星制造成本和价格的难题,关键在于改善生产模式。通过对海外卫星制造的研究和对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及规模化生产是降低卫星制造成本的有效途径。据了解,马斯克在卫星生产上,引入了全自动化生产线。而英国一网卫星公司(OneWeb)则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和协作机器人、智能工具等先进技术,单条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2颗卫星。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的智能化产线,将有助于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卫星制造的效率。

此外,“模块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美国宇航公司给出的试验结论是,使用模块化卫星平台技术会使卫星成本降低29%。此外,有观点认为,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引入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也会有效减少我国的“造星成本”。可以参考美国的例子:在马斯克创立SpaceX之前,美国的航天事业成本比较高,引入了民营之后通过鲶鱼效应才降低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成本。

通过改变生产模式而节省下来的成本可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上,特别是用来投资火箭回收技术和芯片这两个领域。在芯片技术上,中国还不能像马斯克一样可以使用低成本的成熟芯片支持卫星技术。通过省下的成本来支持前述领域的发展,其实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助于推动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分析结论:在如火如荼的全球卫星互联网技术竞争中,“造星”价格和成本是决定成功的关键。成本低,就能像马斯克一样去做;成本高,就什么也做不了。今后,中国需要通过“造星降本”来追求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