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内金融业的回归与发展?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3/12/01

对于后疫情时期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近期谈到,中国金融业总体呈现出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的趋势。李扬提醒,目前的这种“复归”趋势并不能简单的进行评判,而是需要适应这种环境。他表示,“这可能会是我们今后很长时间所面对金融发展的背景。不能说这个趋势不好,我们要适应这个趋势。”

就李扬所谈到的金融业的“复归”,如果从目前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来看,的确有一定的依据。如果简单对比2019年和2022年的情况,可以看到,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19年的60.3%上升到了2022年末的61.7%,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企业债券融资比重则有所下滑,不过,同样作为直接融资方式之一的股票融资占比却有上升的情况。同时,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类似影子银行融资在社融中的比例则有所下滑。这种变化的确意味着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角色在发生着变化。

1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制图:安邦智库

对于金融业态的“复归”,李扬给了一些解释,从中来看,既有政策监管的原因,也有市场变化的因素。其中之一是财政与金融的结合通过银行得以增强。他表示,中国所有的债券,70%在银行手里,中国所有的地方政府的债券,90%在地方银行手里。这意味着财政的风险会外溢到金融,金融的风险也会外溢到财政,这个问题就回到了很多年前的情况。第二个因素是监管有意识的约束影子银行的乱象,使得资产从银行的表外重新回到表内。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这一倾向。对此,李扬进一步谈到,“非常形象地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实际上是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都是创新、交易、证券化、管道、平台,我们用这些干的什么呢?干的是搞资产池,要搞资金池,就变成商业银行了,所以它是银行的影子。这种所谓创新当然应该被约束,这几年基本上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金融业态的“复归”,有些是主动的回归,如财政政策对金融需求的增加;而有些是被动的回归,即政策监管加强之后,一些“灰色”的以创新为名义的投机行为显露原形。一些没有生存能力的金融创新模式或者业态在斩断银行通道之后,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和价值。

从市场因素来看,投资者更依赖于银行而回避风险;而非银金融、证券、资管等其他业态,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发展也受到约束,从而使得有融资需求的市场主体也向传统银行信贷回归。对此,李扬谈到,“我们过去金融发展中的一条路径就是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在回缩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在也回缩。因此,市场信用收缩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资金和融资都向风险较低的业态收缩,使得银行的角色变得相对突出出来。

李扬进一步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也谈到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做大做优、是压舱石,小银行要限制,民营银行就没说了。这个局势现在应当说是已经确定,我们今后搞金融的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去。我个人认为这比较符合中国的体制,也许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这实际上意味着未来相当时期内金融业发展都面临一个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将是一个收敛式的路径。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曾经提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基调意味着未来国内金融领域将面临一个强监管的时代。金融监管更严、更宽,金融自由化趋势面临终结;金融资源投放和金融业发展的路径更集中。

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在防风险形势严峻,国内金融业的复归收缩,无可厚非,但金融业的发展显然不只是回到银行业“一统天下”的过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提出国有银行“做大做强”的同时,也提到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其中也包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等要求。这意味着金融业的发展并非是回归过去,而是在各类“创新”中迷失之后,需要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那么,在“复归”银行业以化解各类风险之后,中国的金融业仍需要思考未来的方向和路径,给出如何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答案。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一直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放松、金融创新的一个方向。这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以实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从这一点出发,国内不断推动以实现各类直接融资业务为主的各种金融业态的发展。包括券商、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其实也都是依托于银行业而在过去10年都有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出现了很大问题和乱象,如李扬所言,这些问题其实并非这些金融业态和模式的问题,反而是利用新的业态作为银行的马甲和通道进行政策套利带来了风险。因此,未来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摆脱“躺在银行身上挣钱”的习惯性思维,回归到不同业态的金融本源之上。只有如此,各种不同的业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共同搭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最终分析结论: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近期谈到,中国金融业总体呈现出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的趋势。目前的这种“复归”趋势并不能简单的进行评判,而是需要适应这种环境。而金融业的发展并非是回归过去,而是面临一个收敛式的发展,并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