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设立?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5/05/27

为落实4月份政治局会议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的要求,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等金融监管部门5月份宣布了一系列增量货币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以及增加和扩大结构性再贷款工具等结构性政策。不过,政治局会议提到的“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要求,此次新政策还没有涉及到,但既然中央提出了相关的思路,未来这些新金融工具的落地还是会逐步实现。

对于这些结构性工具的范围,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性政策实施思路,即“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在5月国新办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提到,近期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那么,有关房地产融资的相关工具调整,也可能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补充。

在5月14日,科技部、金监局等7部门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其中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被认为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中,有关支持科技创新内容的体现。科技金融体制建设还包括了,扩大AIC试点、建设债券市场“科技版”等内容。就此来看,扩大科技和技改专项贷款规模、增加AIC,创立国家级投资引导基金,创立债券市场“科创板”等可以被认为是支持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性工具。

同时,与传统领域的偏债型工具有明显不同,新的科技融资,除了再贷款外,其他都是风险较大的偏股型的工具。此前有消息曾透露,“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本属于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从规模来看,基金将吸引带动地方、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从时间期限来看,基金存续期达到20年,较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更长。目前市场中,声量最大的三只国家级引导基金分别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这些新的引导基金都更倾向于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运作,而不再是传统的补贴或贷款的方式。对于创立债券市场“科创板”的问题,和股票市场的“科创板”不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需要考虑固定收益投资者对于企业债的认可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债券市场“科创板”更多是金融机构或者股权投资机构进行债务融资的场所,方便其进行有关科创的股权投资进行直接融资。科创领域的风险特征,预示着其更适合股权投资,当然,这也意味着债市科创板需要相应的风险舒缓和对冲工具,帮助债券投资者分担风险。

另外,在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到“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服务消费和养老金融两个领域“合二为一”。央行设立相关的再贷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相关业务,那么相关的消费和养老信贷等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也会很快落地。一方面,服务消费将是银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两者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无论是服务消费、还是银发经济,在当前都具有明显的供给短板。实际上,央行此前曾经设立有关普惠养老的再贷款工具。央行在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此项工具将公益性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和老年产品制造纳入支持范围,撬动投放养老产业贷款超千亿元。那么,新的再贷款工具,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此前普惠养老再贷款工具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进行了扩充,将服务消费这一当前的短板纳入其中。这样一来,既是货币增量的一部分,也具有结构性调整和扩大供给的作用。

目前,有关支持外贸企业的工具还没有进展,也没有相应的再贷款工具。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虽然中美贸易协商后,双边关税水平大幅下降,但贸易摩擦加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因此有关稳定外贸的再贷款工具和相应的金融工具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迫切性,也具有阶段性。鉴于外贸领域的广泛性和受冲击的严重性,这一再贷款工具的规模预计不会太小。其预示着相关金融机构的专项贷款规模也不是小数目。当然,这可能会涉及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设立类似PSL(抵押补充贷款)的新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外贸企业提供特殊的政策性金融服务。需要提醒的是,在产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稳外贸工具,恐怕并非继续推动外贸企业扩大产能,而是实现市场的平稳过渡和转换,避免外部调整过度对经济形成较大冲击。因此,外贸企业相关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具有一定门槛。同时,和科创基金类似,新的工具也可能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推动外贸领域的转型和升级。

在5月7日的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提到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并进一步提出,新制度包括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金监局指导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有效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给,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目前来看相关房地产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融资工具,可能面临规模的扩张,包括目前国开行的PSL工具,可能在基建投资加力的情况下,有所扩张。同时,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可用于土地、保障房收储的情况下,相关的需求同样可能会进一步增长。在城市更新领域,可能会有新的配套工具,当然也可能通过专项债的方式进行。

与此前偏向于财政贴息和债务融资有所不同,新的政策性融资工具的可能性中,提供资本、补充资本,推动股权投资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希望改变此前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债务融资为主的模式,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在当前资产价值缩水,去杠杆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增加资本有利于稳定需求和化解风险。发改委不久前也曾指出过,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就此而言,新的融资工具,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政策性资金,也意味着政府投资、产业投资方式将面临改变,有着投资领域“提质增效”的考虑。(来源:安邦咨询)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