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期特别国债能带来什么?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5/05/06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于4月24日启动,当日有20年期、30年期两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进行招标。根据今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其主要用途还是在于“两重”的投资领域(8000亿元),以及“两新”(5000亿元)领域。“两新”领域包括设备更新(2000亿元,同比增加500亿元)、消费“以旧换新”(3000亿元,同比增加1500亿元)的领域。与此同时,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中提到的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5000亿元,也将在今年陆续发行。如此计算,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随着其陆续发行,也会慢慢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在2024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也是去年政策的延续,规模上大幅超过去年的1万亿元规模。同时,按照今年的发行计划,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比去年更快、也更加集中。由此看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增发也是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体现之一。

不仅如此,从最新的发行情况来看,无论是认购倍数,还是中标利率,都反映出超长期特别国债仍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解决债券市场“资产荒”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利率来看,不同期限的特别国债都低于去年,体现了当前融资成本不断降低的趋势。

从这一轮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来看,其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2024年提到超长期特别国债将“连续几年”发行,今年这一安排得以持续,说明广义财政扩张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相当较长的时间。当然,这意味着当期内外部形势的变化也是战略性的,甚至是“百年未有”的。那么,以特别国债的非常规方式予以应对,就是财政政策所准备的一个长期应对战略。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稳就业稳外贸,着力促消费扩内需,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与历史上的特别国债不同,此轮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从用途上来说,既包括“两重”项目投资和国有大行注资,也包括“两新”的补贴政策。这些补贴一般是作为经常性开支。作为特别国债对“两新”进行补贴,可以从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战略性转型的理由进行理解。此前2020年应对疫情发行的特别国债用途类似,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抗疫”开支,大部分都并未形成实际的实体资产,但以抗疫为主题,仍不算失焦。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去年1500亿元“以旧换新”政策补贴,带动了近1.3万亿元的终端商品消费,可以说政策的杠杆效应明显,整体上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应。当然,大部分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是用于一些战略性的投资布局,包括对银行增加资本金,都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有形资产。这意味着未来的财政工作,不仅要涉及传统的财政收支等,更需要注重资产负债管理,注重资产运用,以适应财政与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的趋势性变化。

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1998年特别国债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2016年特别国债注资主权财富基金的类似战略投资项目有很大的不同。如此一来,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的一般债、专项债都有相似之处。同时,此轮特别国债不仅涉及中央层面的项目,也涉及一些地方申报的项目。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央版的专项债,体现中央财政加杠杆的结构性调整。就此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发行,不是一般意义的QE,更多还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角色的转移,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的作用,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当然,这种特别国债的用途泛化,不再专注于特殊项目,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有利的一面是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特别国债不受预算约束,不列入赤字,在规模上和使用上都更为灵活。同时,债务的偿还由于是“超长期”,在近期也不会成为负担,可以增加中期财政政策的空间,方便政策的调整和运用。另外,“超长期”国债,意味着负债成本也较低,对财政不构成过度的压力。当然,不利的一面是,特别国债的特殊性会日益减弱,未来可能成为常态化的政策工具。

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学者此前曾多次强调,关键的问题不是花多少钱,而是怎么花钱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两新”“两重”的问题,其他诸如公共服务开支,地方债务化解、房地产市场稳定等问题,很难说不是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各个方面都希望中央财政扩大支出予以解决。就此而言,持续发行特别国债,虽然可以解决突出矛盾的应急安排,但恐怕也并非最终的解决之道。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不在于“给多少钱”,更在于引导改革的方向。(来源:安邦咨询)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