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今年政策走向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5/05/06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的经济成绩,但也直面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冲击增大。一季度5.4%的超预期增长来之不易,同时关税带来的外部冲击也不容忽视。

政策基调方面,会议强调经济回升基础需要进一步稳固,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底线思维,提出应对外部经贸斗争的方向和措施。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要稳就业、稳企业、稳民生,同时增强政策应对的灵活性,强调“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安邦智库资深研究人员认为,此次会议释放了信号。

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相较于此前的“实施”表述,“加紧实施”的提法实际上为政策执行划出两条路径。一方面要加速存量政策的落地转化,特别是针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效率,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这类重点工程,要确保资金到位后能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要深化结构性纾困措施,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税费减免等工具包,切实缓解中小企业和居民端的债务压力。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消费、稳定外贸基本盘等战略领域,将着力提升政策实施强度与执行效能,同时密切跟踪经济运行态势,优化完善政策工具箱,适时推出储备性增量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形势变化。

会议强化底线思维,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财政“稳就业”,货币“稳市场”。4月政治局会议明确传递“就业就是底线”的信号。一方面将“稳就业”排在“四稳”首位,并与“增量储备政策”并列,凸显未来财政政策将重心倾向稳就业;另一方面提出对受关税冲击较大的企业提升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财政举措将同时对冲外贸冲击与保障民生底线。

在明确上述政策基调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五个关键领域,看未来中央可能的政策部署。

第一,对于整体局势上的判断。会议充分肯定了一季度经济成绩,GDP同比增长5.4%,宏观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制造业设备更新、专项债加快带动基建、房地产政策优化及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消费提振。不过,外部冲击加剧,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更趋复杂。此外,会议强调坚持底线思维,提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并依据形势变化适时出台储备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稳住经济社会基本面。针对美方关税政策反复无常,中国必须以斗争谋团结,应对持续升级的压力。近期中国反制迅速,外交活跃,资本市场表现坚韧。因此,未来将加速推动改革开放、资产稳价、产业升级等,加快实现科技与消费驱动,稳中求进、化危为机。

第二,财政政策方面。本次会议提出“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以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好用足”基调。一是进一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截至4月20日,国内专项债进度已达40%,预计发行使用期限可从往年9月底前提前至7月底,并与新启动的特别国债共同推动二季度政府债供给高峰,从而迅速形成实质性工作量,扩大总需求。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更多支持消费置换和设备更新,拉动相关投资;地方专项债则在新增基建需求有限时,主要用于化解历史遗留债务、清欠企业账款及房地产收储。二是继续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通过“6+4+2”化债方案安排约2.8万亿元化债额度,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减轻物价和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带来的财力压力,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三是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政府公信力,优化营商环境。

第三,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延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明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并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此次特别强调“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科技、消费和外贸领域。时隔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意味该工具可能再度启用,且在资金用途上有所创新。或侧重于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出口转内销”等。因此,二季度货币政策可能将由温和走向实质宽松,政策目标逐步从金融和汇率稳定转向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总量方面,30基点降准可能于近期落地,30基点降息则在6月左右推出。同时,MLF及逆回购操作预计也将延续,央行将重启买入国债以配合政府债券发行。在结构工具方面,央行将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政策性银行可能设立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需求,并带动配套融资,形成信用扩张合力。参考2022年经验,政策性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支持新基建,累计授信超3.5万亿元。未来,其金融债供给或将增加,财政贴息亦可能配合,为政策性工具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会议提出“四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将就业和民生置于核心位置,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强调就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是最大底气。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面对关税外部冲击,目前保就业重要性高于保增长。回顾历史,2018年“六稳”、2020年“六保”均将就业和基本民生优先。本次“四稳”在突出企业与市场主体的同时,坚持稳外贸外资与稳就业依托企业运作,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并通过定向帮扶中小微和民营企业促进企业恢复发展。值得一提的是,4月14日,人社部等发布《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措施的通知》,对不裁员的小微企业返还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大型企业返还不超过30%。在政治局会议后,预计失业金返还比例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不过,就业市场还需更多政策支持以及扩内需等稳定企业经营的政策配合。本次会议强调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因此后续政策可能将推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包括阶段性直接财政补贴、融资贴息、降息降准等,以稳岗保民生。

第五,加强科技自主可控,壮大新质生产力。本次会议提出加强自主可控建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聚焦产业发展,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加快“人工智能+”行动。随着经济转型,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成为新增长动力。人工智能是核心领域,预计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其次,强化“卡脖子”行业攻关,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特别是对美进口依赖的高端半导体、航空发动机及光学设备等领域,预计将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工艺的自主可控水平,减少对国外技术依赖。最后,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通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保障公平竞争,避免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