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科技、改革、文化——新经济增长模型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5/02/21

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当主要经济体在疫情复苏中反复陷入“刺激-反弹-疲软”的波动循环,当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驱动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是否已发生系统性转变?过去十年间,美联储多轮量化宽松未能复制2008年后的V型反弹,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在能源危机中黯然退场,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始终未能实现2%的通胀目标,这些现象共同指向经济学界的集体困惑,即为何基于生产要素投入的经典模型,越来越难以解释真实世界的增长密码?

中国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消费零售总额增长3.5%,货物贸易顺差创下7679亿美元新高,按传统“三驾马车”模型测算本应呈现强劲复苏。但微观实体的体感温度却与宏观数据形成温差。这种悖论,也很像物理学中的观察者效应,暗示着尚未被传统模型捕捉的隐性变量正在重塑经济系统。

在此背景下,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员提出了安邦的经济增长模型,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观测维度。该模型突破性地将科技、改革、文化三大系数关系纳入分析框架。当全球央行行长们仍在争论加息终点时,这个模型已悄然揭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早已从要素堆积的“数量游戏”进化到系统协同的“系数战争”。具体来看,安邦的经济增长模型在传统“三驾马车”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三基三乘”的分析框架——将经济增长解构为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基础指标,以及科技、改革、文化三大乘数系数。前三者作为经济总量的直接统计指标,呈现的是数据关系,体现为显性的经济动能;后三者则作为乘数效应,呈现的是系数关系,通过放大或缩小前三者的作用效果,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动态系统。从而揭示出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忽略系数关系的调控,将导致政策设计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从经济学理论脉络看,传统增长模型如索洛模型、新增长理论等,主要关注生产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但对中国特色的制度性变量鲜有涉及。安邦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不仅兼容了经典理论对资本、劳动、技术的分析,更将改革的政府行为与文化因素纳入系统。例如,政府通过改革创新,可以在财政政策、产业规划、制度创新等领域加力,既能直接刺激投资(如基建项目),也能间接撬动消费(如减税促内需),甚至重塑净出口结构(如“一带一路”)。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安邦的经济增长模型并非传统量化经济学模型的简单延伸,其核心在于揭示系统协同对经济增长的驱动逻辑,方便政策有效刺激经济增长。

首先,科技创新作为系数关系的核心变量,其作用机制呈现多重路径。根据安邦智库“科技创新转化生产力模型”,科技对经济的乘数效应可通过产业回报、政策回报、资本回报三种模式实现。以产业回报为例,中国制造业通过数字化改造,使得单位投资产生的增加值从2012年的1.8元/元提升至2024年的2.4元/元,这正是科技系数放大投资效能的实证。科技系数的激活不仅依赖研发投入强度(中国2024年研发经费占GDP达2.7%),更需配套制度变革以疏通“实验室-资本市场-产业应用”的转化链路。

其次,文化系数的经济价值常被低估,实则与消费关系密切,其通过塑造消费偏好、品牌溢价、创新生态等隐性机制深度参与经济运行。从需求侧看,文化认同对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国潮品牌在服饰、美妆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8%跃升至2024年的47%,背后是文化系数重构“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价值”的消费逻辑。在供给侧,文化因素通过影响人力资本质量间接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例如,长三角地区“工匠精神”的在地化培育,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专利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更深远的是,文化系数还定义了经济增长的伦理边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转化为碳交易市场、ESG投资等制度实践,文化便成为调和增长与可持续性的底层操作系统。

最后,改革系数的调控效能,则集中体现在其对三大数据关系的协同优化上。以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政府通过补贴退坡(调整消费系数)、充电桩基建REITs融资(撬动社会投资)、锂矿资源战略储备(稳定净出口成本)等系列化的组合政策,使得该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的同时,消费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5%,动力电池出口额突破120亿美元。这种多目标协同的实现,关键在于政府从“直接干预者”转向“系统运维者”,如财政部专项债资金优先支持科技园区配套建设,发改委负面清单管理释放民间投资空间,文化部门IP孵化计划助推文旅消费……各部门政策工具经乘数效应叠加后,产生的经济增益远超简单加总。

当前,中国经济的破局关键,是如何在“三重压力”下实现系数关系的再平衡。投资端,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使用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通过科技系数注入增强新基建的产业关联度;消费端,文化系数应着力破解“有收入不敢花”的悖论,通过培育银发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释放中长期潜力;净出口端,改革系数需重构“一带一路”合作范式,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标准互认、知识产权共治等制度性公共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系数并非独立,科技突破依赖改革等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投入,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科技手段赋能,而改革导致的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又与文化语境下的制度创新密不可分。这种交织关系要求政策设计必须超越部门视角,在“科技-改革-文化”的互动框架下寻求最优。

就此而言,安邦智库经济增长模型可为“十五五”规划带来一个系统观基础上的认识基础,同时也为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前景,创造了更具潜力、更有弹性的窗口。(来源:安邦咨询)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