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传刚
近期最火热的话题,非《哪吒2》和DeepSeek莫属。哪吒2的票房不仅刷新了中国的电影票房纪录,也改写了中国电影于世界影史中的地位。DeepSeek则在资本市场和科技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正在从世界的制造中心转变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这两件事情表面似乎毫无关联,而对于它们的成功,现在也已经有了很多解释。各种解释都有着各自的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还有一种有意义的解释也非常值得需要我们关注:这两种现象级成功背后其实共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叫作风投式思维。
风投式思维是斯坦福著名教授伊利亚·斯特雷布拉耶夫提出的概念,去年,他和另一位科技高管亚历克斯·邓合著了《钱商》这一经管畅销书,对风投式思维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阐释。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随着世界的变化,传统上经营企业和研发产品的那种渐进、连续且保守的方式早已不再适用。面对着越发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向风险投资行业学习,积极拥抱不确定性,敢于承担风险,不惧失败,勇于创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更加注重灵活性,秉承实验精神,并具备长期战略思维。
风投式思维源于对风险投资行业的观察。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最伟大的科技企业,基本上都是从接受风险投资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的,从苹果到特斯拉,从英伟达到OpenAI,从阿里巴巴到字节跳动,几乎概莫能外。这说明了风险投资行业的重要性,也证明这个行业本身的确有过人之处,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伊利亚·斯特雷布拉耶夫对风险投资行业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最终将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总结为风投式思维九大法则。这九大法则在其著作中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而在笔者看来,这风投式思维其实具有如下几个核心特征:
接受不确定性,认可风险和不可预测乃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必然;鼓励创新,优先考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出具有颠覆性的方案;将失败视为一种必需,并将失败视为成长和改进的机会;能够基于已有信息和敏锐洞察力进行风险计算,大胆决策;保持敏捷行动,能够快速适应新的信息和市场变化;注重长期发展,在执行短期策略的同时,兼顾可持续成功的远景。
斯特雷布拉耶夫在书中举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例子,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SpaceX的创业故事。马斯克在很早就以登陆火星为愿景,并据此大力发展火箭的可回收发射业务。但众所周知,在最初的几年,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因素,马斯克的火箭发射始终以失败告终。破产风险始终困扰着马斯克,但他并没有气馁,因为他始终相信这是一项有前景的业务。最终,在连续三次发射失败,资金即将完全耗尽之际,SpaceX最终把火箭送上了太空。
着眼于长期的SpaceX至今仍然没有上市,还处于私人融资阶段,但其估值之高,已经使其成为全世界最具回报和最具前途的独角兽之一。该公司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现在还在研发世界上最大的火箭——星舰,但尚未取得成功。但有趣的是,现在每次星舰发射失败时,整个SpaceX团队都会在现场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这是因为虽然火箭发射失败了,但是他们每次都能从失败中总结到经验,并据此将火箭发射的水平向前推进一步。
为什么风投式思维不害怕失败,甚至还欢迎失败?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根据这种思维原则,失败虽有成本,但和一旦成功所获得的巨大收益相比,失败的成本其实非常低。
在风险投资行业,风投人往往会在同一段时间内投出数十个甚至更多的项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会以失败告终——实际上,根据作者的统计,风投每投资20个项目,才可能有一个项目获得成功。失败率如此之高,他们为何仍然会坚持从事这一行业?原因就在于他们一旦投中了一个成功的项目,那么这个成功项目的收益足以覆盖他们之前所有的损失,而且有充足的盈余。一笔成功的投资往往能够获得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相比之下,那些失败的项目最多也就是亏损100%。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说,错过一个成功项目的损失,往往比几十个失败项目的损失还要大。“宁可投错也不可错过”是风投人的金科玉律。
和风投行业类似的是电影行业。电影公司往往会看成百上千的剧本,并从中选择投资为数不多的电影(精心选择项目也是风投式思维的重要表现),但实际上这些电影别说帮他们赚到钱,即使能够最终实现盈亏平衡,那也是谢天谢地了。既然如此,这些电影公司为什么还在不断拍电影呢?原因就在于,只要这些电影里有一部能够取得爆炸性的票房成功,他们就可以立刻扭转局面,不仅覆盖掉之前的损失,还能够赚得盆满钵满。《哪吒2》就是电影公司所期待的这样一部电影。和之前一些电影的稀松平常营收相比,这部电影给制作方所带去的直接收益和资本市场收益都是指数级的。这就是风投式思维在电影行业中的实际应用。
对于像DeepSeek这种先进科技公司,风投式思维就更加贴合和适用了。在开始研发DeepSeek大模型之前,深度探索公司及其投资者并不敢保证它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永远都会在那里,你无法躲避。但他们看到了这一领域的重要前景,因此愿意进行冒险尝试,进军这一领域。参与这项业务可能会失败,但和成功所获得的回报相比,失败的代价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家公司的坚决和持续投入。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DeepSeek还是《哪吒2》,其成功都具有必然中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意味着,无论是电影创作者还是产品研发者,他们都无法预知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但风投式思维模式让他们仍然会选择做这些事情,因为他们知道,做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不去做就一定不会成功。这仍然是一种宁可做错不可做错的风投式思维。
《哪吒2》和DeepSeek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重要的启发,风投式思维显然是其中之一。这种思维模式也完全能够解释中国很多创新企业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功。 或许风投式思维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专业,对风投行业不熟悉的人会觉得有点陌生,但没关系,我们其实也可以忽略这个术语,只需牢记其内核和本质,那就是一定要直面不确定,敢于冒险,大胆创新。
在一个日益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更须具备这一思维方式,并且将其付诸行动。现在很多地方省份都在热烈探讨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自己的DeepSeek或者《哪吒2》,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想这些地方的政策制定者最需要的,可能正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他们需要改变按部就班的发展策略,研究如何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并实现更为有效的创新,他们需要有自己的风投式思维。(来源:中信出版社)
注:作者崔传刚为财经专栏作家,《钱商》一书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