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陆续召开地方两会,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规划了未来一年的工作重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如何保增长和稳民生,成为各地两会讨论的核心话题。
首先,2025年全国31个省市的GDP增速目标普遍较高。据统计,2025年全国31个省市的加权GDP增长目标为5.3%,虽然比2024年的目标略低(5.4%),但整体目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一调整并非意味着各地放松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反而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作出的更加务实的调整。各经济大省,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等地,依然维持在5%左右的增长目标,显示出它们在国家经济中“挑大梁”的地位。浙江将目标定在5.5%,体现其作为经济强省的担当。部分省份则因2024年经济增速未达预期,采取更加保守的目标设定,展现务实的态度。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稳增长的需求尤其突出,预计全国的GDP增长目标依然会定在5%左右。
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背后,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其中物价目标的调整就是一个重要信号。各省市普遍将CPI目标从过去的3%下调至2%,这一变化不仅是为降低通胀,更反映政策层面在物价管理上的新思路。过去,3%的CPI目标通常被视为物价上限,政策重点是防止经济过热和过高的通胀。而如今,2%的CPI目标传递出希望物价保持在更合理、更稳定水平的信号,既避免通胀过高,又希望物价适度回升。因此,各地政府的目标管理不仅在抑制物价上涨,还在于通过调整政策,减轻不必要的竞争压力,推动物价回归合理区间。
今年地方两会也把提振消费作为“头等任务”。 2025年,大多数省份将提振消费作为首要目标,采取多项措施扩大消费规模。例如,黑龙江提出加大消费券的发放,鼓励居民消费;北京、上海等地提出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直播经济,推动新型消费场景的出现;广东则计划建设市内免税店,扩大免税消费市场。此外,各地还将加大对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消费的支持,力求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全面复苏。
投资方面,则将重点转向提升效益。今年,各地提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普遍有所回调,这体现中央对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湖北、江西、河南、广东等地提出的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均在万亿元级,这些大项目将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也要求地方政府优化投资结构。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特别强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的支持,以确保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推进。(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