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正式通过,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不仅是我国税收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更是对增值税这一我国最重要税种的税制优化与立法定型。从2019年首次公开征求意见以来,该法案历经多次审议和调整,最终尘埃落定。截至目前,我国18个税种中已有14个完成立法,为整体税制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增值税法的出台如此重要?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增值税作为我国最大的税种,其收入规模和制度复杂程度在税制中都占据核心地位。2023年,增值税总收入达6.9万亿元,占全国税收的38.3%,可以说是国家财政的“顶梁柱”。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增值税制度已基本成熟,其立法过程更多是对现行制度的总结与提升,而非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也正是增值税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保障收入稳定的同时,推动法治化管理,提高税制的透明度和执行力。
对企业而言,新法的通过将带来一系列实质性的影响。例如,本次立法中的一个亮点是“视同销售”范围的缩小。过去,许多企业尤其是电商和零售行业常常因“视同销售”规则而承担额外的税务负担。如企业在代销或移送商品时,虽然并未实际产生销售收入,却需提前缴纳增值税,这种情况下,税款不仅提前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还增加跨地区税务处理的复杂性。新法明确缩小视同销售的适用范围,这种调整将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同时减少企业在商品流转过程中与税务机关的博弈空间。不过,也不能忽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与此同时,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常态化”写入《增值税法》,可以说是给企业的一颗“定心丸”。简单来说,留抵退税指的是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这部分“多出来”的增值税,不再只是留待以后抵扣,而是可以选择直接申请退税。这一政策的法定化,是在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和优化现金流管理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以前,企业遇到留抵税额时,只能将这部分进项税额结转到以后抵扣,形成了一种“账面上能抵,实际却不能动”的尴尬局面。这对资金流动性敏感的企业来说,尤其是一些制造业、高科技行业,以及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税款就像被“冻住”一样,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限制其他投资或运营活动的灵活性。而且,这种资金“沉淀”在税务体系里的现象,并不完全匹配现代企业多元化、动态化的经营需求。而现在,随着留抵退税政策的“常态化”,企业可以自主选择退还这部分税额,无疑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这不仅让企业经营更灵活,更稳健,也意味着税收政策从“强调征收”向“关注服务”的转变。这是一种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温度”的制度安排。
再来看服务业的进项税额抵扣问题,这一直是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过去,服务业中包括餐饮、娱乐这些被视为“直接用于消费”的服务,大多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这对企业来说,税负成本无形中增加了,比如商务宴请、客户接待这些在经营中不可避免的支出,其实是业务发展的必要部分,但相关的增值税却不能抵扣,显然不够灵活。而在新法中,这一问题有松动的迹象。新法表述中,对“直接用于消费”的服务抵扣范围做了一定限定,表明如果这些服务是基于经营性目的购买的,可能可以进行抵扣。这对企业,尤其是依赖服务业的行业,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帮助企业优化成本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税负;另一方面,也释放企业的支出空间,比如更多投入到客户维护和服务提升中,从而进一步拉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增长。不过,实际执行还需要看对“直接用于消费”的具体界定。
此外,对于增值税对企业贷款利息的进项抵扣问题,按照新法条款中的措辞,贷款利息没有明确被排除在可抵扣范围之外。对于这一点,如果未来执行细则没有特别补充,企业贷款利息可能会被纳入抵扣范围,这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以往,贷款利息虽然是企业资金使用的刚性成本,但一直没法抵扣,这对依赖融资扩张的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如果新法落地后能明确允许抵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会大幅缓解,资金利用效率也会更高。
当然,除这些直接的影响,新法还明确许多免税项目,比如农业生产、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增值税优惠政策,继续对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给予扶持。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新法继续保留简易计税的方式,这对小微企业的成长尤为重要。小规模纳税人还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转为一般纳税人,享受更灵活的税制安排。
总体来看,增值税新法的出台可以说是中国税制法治化的一大步,体现在总结多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企业需求的回应以及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深刻把握。(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