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之城的关键是老年人的“自组织”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4/12/20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助力,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康养之城或康养基地,使得各种康养项目层出不穷,从多元化项目到多功能项目,比如康养小镇、康养产业园区、康养养护社区、康养旅游区等。不过,这些项目的可持续性却让人担忧。比如过去几年,各地康养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迅猛建起。根据《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全国各区县已经成功招商并开工建设的康养项目达5000余个。然而,这些康养之城项目以发展房地产为主,三五年后陷入停滞、烂尾或者荒废的状态并不少见。那么,康养之城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认为,康养之城项目完全不是房地产项目,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年人活动的自组织,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老年人的活动是康养之城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因为老年人只有通过自组织活动,才能实现彼此关注,由关注进而实现彼此的帮助,实现养老。

政府在建设康养之城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康养之道的基本原理。政策的解决方案必须旗帜鲜明的支持老年人组织的活动,聚焦在必须提供的支持和协助。

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至2021年,中国空巢老人占比已近6成,较2010年上升10.4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老年人情感孤独和精神空虚,乃至被社会边缘化的困境。所以康养之城项目需要在专属的集体空间中,支持老年人自组织的集体活动,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等精神慰藉需求。在社区能人与活跃分子的带领下,老年人能够自主结成各类相对稳定的团体,鼓励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

从政策面的角度出发,康养之城的建设政策可以关注如下几点:

第一,鼓励组建各类趣缘团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各类趣缘团体,比如书法班、广场舞队等,重建“社会团结”,提供情感交流以及满足心理安全需要等功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第二,支持开展多样文娱活动,激活主体参与热情。依托社区的趣缘团体,支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比如重阳节、春节、中秋节等,最大限度的将康养之城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吸纳进来,形成了社区内部的集体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养老活动;第三,支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社会价值。老年人并非社会负担,而是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比如老年志愿者可以陪空巢老人聊天解闷,及时了解老人生活及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排解烦恼忧虑。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年人可以从互不关心,变成了互相理解和支持,互相关心,成为群体的一员,在精神上不再孤独。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老年人的自组织活动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解决国家养老资金不足的困境,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老年人是可以通过自发组织,来解决钱不足的问题。第一,降低运营与服务成本。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体采购等方式降低日常运营中的物品和服务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更直接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服务采购成本。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减少对外部人力资源的依赖,降低人工成本。第二,降低沟通与管理成本。自组织内部相对熟悉,沟通更为便捷,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同时,由于自组织主要依靠个人的积极主动参与,形成了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整体,能够减少对外部管理者的依赖,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此外,这可以降低意外风险与安全成本。由于相对熟悉与了解,自组织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社区内的一些风险,减少因突发事件导致的额外支出。通过社区内部的互助机制,可以减轻对外部支持的依赖,降低应对风险的成本。

总而言之,世界的老龄化无可避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社会自组织以及活动建设,这是克服老龄化危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康养之城建设的相关政策的解决方案必须旗帜鲜明的支持老年人自组织的活动。在老龄化社会支持方面,要改变单向传递的钱和劳动力的做法,要通过鼓励互动,大大提高效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来源:安邦咨询)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