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两项自律倡议,一方面要求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在同对公客户签署的存款服务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和交易所一样,其实在利率形成中仍具有监管和主导的作用。因而,这一自律机制对银行存款机制的调整,可以说仍然是央行利率政策调整的一部分,也是货币政策机制调整的一部分。新的变化仍反映出央行将利率政策调整作为未来货币政策调整主要方式的政策趋势。
这两项自律倡议的内容来看,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将被纳入自律管理,意味着各类非银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与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挂钩,将紧跟央行政策利率变动,逐渐消除套利空间。同时,机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手工补息操作将被彻底禁止。银行改变“利率调整兜底条款”,同样意味着对公业务中的固定利率将被打破,对公客户的协议存款利率也将类似居民活期存款,跟随存款利率政策的调整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对公客户存款的利率弹性增强,市场利率机制对于货币政策变化能够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响应。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将稳定负债成本的效果传导至贷款端,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
就同业存款的情况来看,自律倡议提出,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主要体现支付结算属性,应参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除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外的其他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应参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充分体现政策利率传导。此前,银行机构往往由于这些非银金融机构的巨量资金,展开“高息揽储”的竞争,以同业存款的方式给这些机构以更高的利率。这给一些大型企业或金融机构套利带来空间。一些企业在获得银行低息贷款后,并不将资金进行投资活动,反而利用存贷之间的息差投入同业市场进行套利。
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是同业存款变化对利率调整不敏感,另一方面,这也加大了银行资金在银行体系的“空转”。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不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利率已从几年前的2.2%降至1.5%,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不随央行政策利率变化,近几年始终维持在1.75%左右。个别财务公司、理财子公司在银行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接近3%,而四大行一般性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1%。
有媒体引述业内人士表示,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不动,吸引部分存款绕道基金、理财存入同业,推高整体负债成本。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引发多种套利模式。比如,企业存款通过绕道财务公司变成同业存款,可赚取超过100基点的利差。这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调整的效果的确会大打折扣。随着今年以来M1增速的逐渐下行,表明相应的利率扭曲情况下,银行资金的空转行为加剧。同时银行自身在激烈竞争之下,难以进行调整,因而需要监管方面出手,打破市场格局。
其实,央行自年中开始整顿有关“手工补息”等对公业务的“高息”现象。在今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谈到了利率机制传导不畅的问题,暗示将对利率机制进行改革。当时,央行在《专栏3 维护竞争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中提到,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本与政策利率同向同幅波动;但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其中提到,定期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明显小于贷款利率下调的幅度。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另外,按照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透露的信息,央行在调整同业存款利率机制后,对M1等指标也先后进行调整,扩大范围,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机制,提升货币传导效率。
由此来看,在央行实现对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的利率机制进行有效调控之后,再次回过头来,解决银行存贷市场固有的市场机制缺陷,其目的还是在总量政策效果日益降低的情况下,希望提高市场对利率机制响应的弹性,畅通利率政策向金融市场传导的通道,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价格政策(利率调整)的作用和成效。同时,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会继续转移,如央行一再强调的,从规模调控转向价格调控。
当然,随着同业和协议存款利率下降,这种调整将在总体上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有利于银行维持利差,保持盈利;不过,在“高息揽存”路径受到约束的情况下,银行资金端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在规模上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更大的困境。与此同时,在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这样的“后门”被堵住后,其对于金融市场必然会带来影响。
其实,这些经济和金融结构性的问题,仅靠货币政策仍然难以有效改变,仍需要结构性改革的持续进行。(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