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再次重申,保险业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新国十条”,2024年9月发布)的部署,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价值和效益为中心的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鼓励性发展与规模增长,“新国十条”力图通过“犬牙带刺”式的监管来规范与重塑保险行业的发展,并要求其发挥其长期资本对金融体系稳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实现金融强国。这就意味着保险企业要在合规的框架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就在“新国十条”发布的同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配套政策制度,明确要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要打通制度障碍,为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因其具有长期性、规模大和稳定性强的特征,保险资金非常适合进行长期投资,与“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有着天然契合度。
从规模上看,保险公司管理着巨额资金。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保险行业总资产接近30万亿元人民币,保费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年增长接近10%。其中,寿险和健康险的市场份额增加,分别带动全行业总保费收入的60%和25%以上。截至2024年上半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8%。其中,人身险和财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合计3.78万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保险行业历来将长期主义视为核心理念与战略目标,这是由负债端即保单的长期性所决定的。保险公司管理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客户支付的保费,这些资金不仅具有长期的积累性质,还承担着长期的保障责任。由此,与许多其他类型的投资者不同,保险公司并不需要频繁地调整其投资组合以应对短期市场波动,其在投资时往往选择长期稳定的投资项目,注重资本的长期增值,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业务增长、客户的长期保障和稳健的风险管理。在全球范围内,保险公司均作为长期资本的重要代表,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中国保险业再出发寻求高质量发展之际,其内外环境对其长期主义的理念和战略目标构成了多重挑战。
在行业内部由于风险资产、互联网保险的市场竞争等问题,原本长期主义战略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中国保险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监管趋严、新会计准则以及中国波动的资本市场等进一步在侵蚀长期主义的战略目标。
这一年多来,中国保险行业的监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政策逐渐趋严。2023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意见》,强调了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足够的资本储备,确保其长期承保能力。2024年,银保监会再次加强了对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措施,要求保险公司更加透明地披露负债情况和承保风险。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24年保险行业整体偿付能力较去年有所提升,但部分中小型公司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负债管理和资金流动性方面。
随着中国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保险公司需要更加切实地应对监管部门的新要求,尤其是在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方面。为此,保险公司必须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合规性和资本管理,而这些投入往往将在短期内获得回报。这种对短期资本充足性的高度关注,可能会让一些公司在战略上更加关注合规性和短期回报,忽视长期客户的积累和品牌建设,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此外,监管政策的频繁变动和要求的不断加强,使得保险公司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其在规划产品设计、业务拓展以及市场进入时,必须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要求。
其次,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对保险公司的长期主义构成一定挑战。IFRS17即新会计准则在2023年在上市保险公司开始正式实施,非上市公司则在2026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首要的变化是,其要求保险公司更加准确地评估保险合同保管,特别是对于长期合同(如年金险、终身寿险等)的保管计提方式。这一变化让保险公司在进行保管确认时,不仅要考虑现有的余额,还需要考虑未来多年的赔付支出。这种要求,一方面要求更高的精确性和透明度,增加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可能需要保险公司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资产保管的管理和调整,这就让公司在奉行长期主义战略时面临额外的压力。尤其是在资本充足率和存款确认的要求下,保险公司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短期内能够稳定产生的产品,而忽视了长期产品的设计和客户的长期保障需求。
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还改变了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估方式。传统上,保险公司通过确认保险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来缓解其盈利状况,但在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的确认需要对照履历和风险转移的情况分期进行。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推出长期产品时,需要建立较长的收入确认周期,而短期内利润波动可能就会影响到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这种收入确认的延迟,促使保险公司更多依赖于那些能够快速产生收入的短期保险产品(如短期健康险、意外险等),而不是倾向于推出长期的第三方型产品或年金险等产品,这无疑影响了保险公司长期主义战略的实施。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短期利润的波动可能迫使管理层更多关注财务报表的表现,而不是长期战略的执行。这种短期业绩压力可能使得保险公司在经营决策中倾向于更加注重快速回报的策略,而不是维持稳健的长期业务增长。
最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加大了投资难度,迫使保险公司选择高风险的短期投资。2024年,国内股市依然波动剧烈,股市的震荡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风险管理。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股市的波动性指数(VIX)依旧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保险公司由于过度依赖股市投资,导致其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同时,债券市场回报率低迷,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已经难以提供足够的回报,保险公司不得不寻求更高风险的投资渠道。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可能为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资本回报,但从长远来看,未能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作为长期资本的作用。归根到底,中国资本市场仍然没有形成一个足够成熟的长期资本市场,这对保险行业的投资功能构成了制约。与此同时,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信托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保险产品仍有保底收益,但很多科创企业初期无收益、回报周期长,给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带来压力。
面对外部日益严峻挑战保险业长期主义战略的结构性力量,保险公司要回到内部调整战略,以确保能够执行长期主义目标。首先,保险公司需要加大对长期保障型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尤其是在养老险、健康险等领域,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这不仅能提升客户的长期忠诚度,还能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入流。最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应在资本管理上保持稳健。通过合理配置资产,确保资本充足、风险可控,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保持稳定的财务基础。在发展方式转型之际,保险公司要在长期投资和短期资本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真正实现长期主义战略,避免陷入短期资本回报的陷阱。(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