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中全会的圆满落幕,我国在下一个五年阶段的改革方向已经基本确定。可以看到,“银发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着眼的重点经济方向之一。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内容来看,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银发经济”。确实,根据公开数据,在2022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4.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中度老龄化阶段。官方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30%左右。发展银发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要如何激活银发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这一点,不妨先观察一下邻国日本的历史经验。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社会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在1970年代就已突破7%,在1994年左右达到14%,也就是中度老龄化标准。正是在这一年,一部重要的养老产业法规,《介护保险法》在日本开始酝酿。经过长达6年的反复争论和修改,终于在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这部法案,被日本各界广泛认为是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转折点。正是在这部法案推行之后,日本的护理服务产业和适老化产品、辅具的销售才被彻底激活,从而带动了整个银发经济产业生态成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
在详细阐明《介护保险法》的经济逻辑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部法律出台之前的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
在《介护保险法》推出之前,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日本社会对于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主要以1982年的《老年人保健法》为依据,强调社会医疗保障的一面,一般以病院或专业的养护机构为主要护理载体,辅以日间照料和家庭支援服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养护机构和设施极为匮乏,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也极为单一,而且医保费用也被庞大的老龄人口不断占用,正规医院的病床人满为患。由于没有专门的护理服务,老人一旦身体不适就要去医院看病,而且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才能解决慢性病带来的护理需求,由此在日本产生了“社会性住院”的普遍现象,医疗保险费用也随之急剧增加,财政因此而不堪重负。
在这种情况下,《介护保险法》带来的改变几乎是立竿见影的。这部法规最大的特点是,将护理服务需求从医疗保障体系中分离出来,在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护理服务的产业化和市场经济化。当个人出现需要护理的状态时,不再依靠当地政府的行政分配,而是让个体有一定的权利在市场上选择政府认可的护理机构,以及购买政府认可的护理服务和适老化设备、产品。政府开放了社会机构和商业团体进入护理服务市场的权限,打开了市场,开放了市场,所以不仅是以前的专业医院和老人养护机构,包括民间企业、农业协会、生活协同组合(即城市生活合作社)以及NGO开设的各种盈利性及非盈利性机构都可以作为参保人的选择对象;官方认可的护理服务,则包括了住宅的适老化改造、适老化设备和生活用具以及从住院康养到上门服务之类各种类型的定制化服务。在2006年《介乎保险法》再次修改之后,对于此前不被认定为需要提供护理的部分65岁以上老人,也可以进行“预防性护理服务”。这种介护保险能支付的商品或产品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比如对于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具体项目包括台阶改坡道、安装扶手,燃气灶台更换为电磁炉等,都可以进入报销和补贴范畴,可报销额度总计18万日元;其他的各种消费和服务项目,也都有相应的补贴和报销额度。
相关费用从何而来呢?从介护保险费的参与对象来看,该法案规定了所有日本职员凡是年满40周岁就必须参与缴纳保费。介护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共同负担(65岁以上群体从年金中扣除),原则上参保人仅需支付50%,剩下的50%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摊。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介护保险法》对于养老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稳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银发产业创建了支付和消费的基础,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支付框架,统一集中了全社会的养老护理服务资源,有了明确的商业模式,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和商业企业参与其中。
从日本银发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在2000年推出《介护保险法》之前,日本的整个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只有3.6万亿日元;到了2006年,日本的收费养老服务机构从257家急速增加到1732家;到了2013年,相关市场规模已经扩展到9.6万亿日元。此外,日本在全面实施长护险前后的两年内,几种常用适老化辅具的销量也翻了三倍。
对比我国的银发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在养老法规方面,一直对护理服务保险这一块重视不足。直到2016年,中国人社部才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5省市进行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此后渐渐增加到49个试点城市。2024年6月,由国家医保局、财政局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再次扩大了试点范围。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的银发产业经济,细分市场规模最大的是老年旅游,其市场规模约有5000亿,保健品市场规模约2000亿,老年鞋服1000亿。对老年人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长护险,能覆盖的护理服务产业在2022年只有275亿,适老化改造市场规模也只有100亿。另外在相关辅具上面,成人纸尿裤市场规模90亿,轮椅80亿,助听器70亿,护理床、拐杖都是60亿左右。如果护理保险业务能够铺开,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和流畅的支付渠道,按照日本的经验,在相关辅具上市场规模就能在2年内增加2-3倍。至于重头的护理服务市场,按照现有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到三中全会文件所瞄准的2029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预计达到1亿人左右,假设长护险的覆盖范围30%,即使按照去年的年客单价1.6万元计算,这部分市场规模也能够达到4800亿元,将会是一个丝毫不亚于老年旅游的庞大产业集群。
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消费这一块,主要看银发经济,因为老年人多,再加上与老年人绑定的年轻人,这个群体的消费规模将是我国消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银发经济的启动,要像火山爆发一样呈现出增长势能,必须靠一个有效的、经济的、可持续的类似介护保险的机制来拉动!这个是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这种保险是银发经济的发动机,驱动银发经济。(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