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孟涓涓:人工智能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来源:财经网 专栏:北大光华 2024/05/17

5月14日,“北大光华学者沙龙”第2期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行为科学与政策干预研究中心主任孟涓涓以《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技术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我们无法拒绝,这样的时代背景,人类以怎样的方式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行为科学与政策干预研究中心主任孟涓涓

“我们需要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出发,理解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孟涓涓说。对此,她首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人工智能,对就业、对商业组织、对信息传播、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有哪些?回答这些宏观问题可以从微观视角切入,即理解人类和人工智能将以何种模式交互?人类和AI的差异:替代还是协助?人类对AI的态度:算法厌恶还是算法偏好?人类与AI的交互:算法产生哪些新的行为问题?

孟涓涓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大体上是由技术、成本、价值、伦理四个因素决定的。具体而言,在技术方面,就是技术的成熟度、数据的可得性;在成本方面,就是新技术的成本、人员更替的成本,以及管理的成本;在价值方面,就是新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如何;在伦理层面,就包括政府的监管与社会的接受度。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轴分成前GPT和后GPT时代。前GPT时代,最经典的一个结论是重复性的、非认知的劳动会被AI替代,而认知性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情商相关的劳动则不容易被替代。这导致低收入人群被替代概率更高。但在GPT诞生以后, GPT做了很多与认知相关的事情,可能导致高收入人群被GPT替代概率更高。

“可以看出,后GPT时代的技能替代更为显著,如认知能力中的编程、数学、理解、阅读、表达、写作等能力均会被GPT迅速替代。但是在一些领域,如科学研究、批判性思考、主动学习等技能,相对来看替代程度较低。”孟涓涓说。

那么,什么情况下AI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呢?在孟涓涓看来,当人类有着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人类掌握着私人信息时、当人类有着和算法不同的目标和偏好时,AI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首先,当人类有着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时,人工智能可以负责数据分析提供结论,而人类负责更高效地把信息沟通出去;其次,当人类掌握一些人工智能掌握不了的私人信息时,人类决策的价值不能被替代,这是因为现在人工智能的训练大部分是基于公开数据;第三,当人类有着和算法不同的目标和偏好时,人类需要做最后的决策者。因为在不同的情形下每个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不一定能给出最符合个体当时目标的决策。

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会带来很大的效率提升,但人类对AI的态度影响了AI技术的采用。研究表明,前GPT时代通常表现为“算法厌恶”,后GPT时代则可能因为人工智能更像人类而体现出一定的“算法偏好”。从人工智能对社会公平影响的角度来看,在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替代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不公平,但赋能或者辅助决策则会拉平劳动者的表现从而降低不平等。研究表明,后者的结论很稳健:无论是前GPT时代还是后GPT时代,人工智能以辅助的决策赋能人类都会拉平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差距。对于商品市场而言,人工智能以更低成本为更广泛人群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个性化推荐算法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商家赢者通吃,给与中小企业更多机会;人工智能的采用由于其中性化,还能降低人类偏见、促进社会公平。

但与此同时,孟涓涓也指出,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的交互中,也存在隐私悖论、思想极化、数字成瘾、认知退化、行为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来源:北大光华)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