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对于货币政策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要求。这使得市场对于“降准”、“降息”的预期再一次升温。5月8日,作为官媒的中证报也发表了题为“降准降息有空间 助力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的文章,使得有关降准、降息的可能性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为避免经济和政策的“前紧后松”,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的确需要有进一步放松的必要性。在二季度已经过去一半的情况下,降准、降息政策的落地在时间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从中证报的文章来看,其对于降准、降息的必要性提出了两个理由,一是配合政府债的大规模发行,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文章提到,在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发行的背景下,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将相应增加,在该阶段实施降准可营造出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文章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向市场释放降准仍有空间的信号。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降准只是时机问题,具体时点要视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来定。”二是降息具备一定条件。一方面,物价因素对货币政策的掣肘有所减弱;另一方面,MLF利率有可能下调。文章谈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除降准外,降息也有望择机出台。”这样一来,可以降低LPR实现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的政策要求,也可以“为今年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就文章的内容来看,其提出的推动总量货币进一步放松的理由存在合理性,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的确有进一步放松的必要性。同时,文章表达了降准先于降息的看法,也具有合理性。一方面,在通胀水平低迷的情况下,仍需要推动总量货币的扩张,提升货币增速,以避免需求端陷入长期通缩的陷阱之中。目前,GDP平减指数已四个季度为负,低通胀环境下,货币扩张具有越来越大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扩大政府债发行也是形势使然。而这需要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予以配合,避免市场波动,也可以为政府债节约一些利息支出,获得现实的利益。当然,货币政策的着眼点并不止于政府债的发行,更多还是希望继续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一定的政策力度,避免宏观政策“前紧后松”。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国债的发行后,不排除央行可能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购买,如2007年时1.5万亿元特殊国债发行时的操作。
鉴于目前银行息差的不断收窄,降息将面对相对降准而言更加复杂的传导机制。相对于降准直接释放流动性而言,在息差收窄的情况下进一步降息,单纯通过降低MLF,降低LPR的路径操作,可能并不足够,还需要通过自律机制进行一轮存款利率的下调。这个过程会更长,政策实施的链条更长,难度也更大。这是中证报文章没有谈到的降息可能会滞后的一个因素。
不过,作为降准、降息的政策效果而言,其实仍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市场流动性其实并不缺乏,一方面,目前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处于经常性的倒挂状态,使得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得贷款的动力不足。实际上,近期PSL存量规模的下降,就有政策性银行市场融资成本低于PSL利率的因素。另一方面,不仅金融机构扩张的动力不足,企业的情况也类似。存贷息差收窄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甚至以低息贷款获得的资金进行理财或者存入其他银行以赚取利差。这使得目前资金空转的情况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降准对于政府债发行的协调和保障的作用更强,其作用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增加力度的间接影响之上。相对而言,降息对于稳经济的作用会更大。其不仅可以释放一部分信贷需求,还可以借机理顺利率机制,维持息差在合理水平,避免资金的空转。当然,这需要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同步调整。另外,降息对于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增加购房需求具有积极意义,也对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降准、降息对于政治局要求的“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所谈到的,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政策效果在经济存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日益递减。作为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避免前紧后松”,在货币政策而言,降准、降息其实更多还是在于维持宏观政策的既有惯性,而不是扩大宽松。就此而言,一方面对于降准、降息的政策效果不宜过分乐观;另一方面,对经济恢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有所预期。
最终分析结论:政治局会议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之后,市场对于央行“降准”、“降息”的预期有所升温,而官方媒体的文章进一步增大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总量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降准、降息落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货币政策效果需要有理性的预期。(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