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重组与突破》 | 黄奇帆: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来源:财经网 专栏:悦读 2024/04/29

作者:黄奇帆,摘自《重组与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想就新质生产力谈一点我的理解。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由三个“新”构成。

第一个“新”是新制造。

我个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这五个领域。在这五个“新”的领域,要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不能是普通的科技进步、边际上的改进,而是要有颠覆性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至少要满足以下五个“新”的标准中的一个。一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从0到1、从无到有、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新的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二是新的制造技术。即在原理、路径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却能对原有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的方式制造人类需要的各种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极端紫外)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的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一体压铸成型技术让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四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除了这些传统要素,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的加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发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五是新的产品或用途。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进入千家万户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几十年是家电、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设备、柔性显示器、3D打印设备、智能汽车等。

回到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如今,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都很快,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

第二个“新”是新服务。

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对全球价值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

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在各种高端装备里,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这个终端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1 000多个零部件,这些大大小小的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的比例约为45%,其余约55%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本质上说,就是各种服务。这些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体现了这个手机55%的价值。其他如核磁共振或各种各样的高端装备、终端,差不多都有这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30年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5%,现在已经占到30%以上,货物贸易的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的比重在扩张。第三个特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它们的经济版图中,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0%,那美国是不是“脱实就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服务业中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70%×80%=56%,也就是说美国的GDP中,超过50%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个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78%,其中50%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他发达国家、G20(二十国集团)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都比较大。

对比之下,服务业的这三个指标恰恰是我国的短板。2022年,在我国GDP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2.8%,但这52.8%中有2/3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占比不到1/3, 也就是说,我国GDP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为17%~18%,与欧洲的40%、美国的50%相比,差距较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现在最大的短板之一。换言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总共十大类。这十个板块与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服务性附加值都是由它来代表的,如果生产性服务业不到位,制造出来的产品就不会高端化。目前,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势不高的根源正在于此。

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尚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30%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2022年仅为12.4%,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96万亿元,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如旅游、景观、接待外宾产生的服务输出,进口的3.46万亿元基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逆差1.5万亿元,逆差的主要来源是外国的服务贸易公司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的输出。

在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中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尽管这一水平还赶不上欧洲(40%)、美国(50%),但可以由现在的不到20%增加到30%,然后把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22年的12.4%提高到30%,这样可以使我们高端制造中的服务价值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了,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也就跟上了。

第三个“新”是新业态。

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我认为,有两大关键推力。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接在一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的内外循环体制仍处于“两张皮”状态,尚未完全打通。改革开放几十年,外循环是一个圈,内循环是一个圈,以前是由两个部门分管,现在合并了,但管理上还是“两张皮”。出口的东西要内销非常麻烦,内销的东西要出口也很麻烦,不管是税收制度还是检验检测制度,以及各种市场准入的制度,都存在这种现象。我们经常说要做跨境电商,做了10年,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占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2.07万亿元的5%。而对比国内电商,国内贸易批发流通的40%已由线下变成线上。为什么国内做得那么顺畅,国外做得却不顺畅,因为是“两张皮”,体制不顺,如果打通了,跨境电商也能做国内贸易,国内电商也能做国际跨境贸易,就像亚马逊从来不分跨境与否,对其而言,从纽约卖货到华盛顿和从纽约卖货到伦敦是一回事,都是全球之间的货物移动。这是一个新的业态,是世界潮流。而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换言之,我们的市场体制必须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此,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这正是这个改革的深意所在。

第二个关键推力是数字化,形成产业互联网。现在,我们的消费互联网做得风生水起,而产业互联网基本上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企业的产业互联网,还包括跨国、国内国际的产业一体化。这种产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以《中国制造2025》或德国制造4.0中的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从市场销售的信息到设计、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数字化系统。但是市场正在兴起的是另一种产业互联网,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向全世界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偏好实现了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在这样的平台上集聚了几百家提供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上千家制造业企业以及几百家原材料供应商,这些企业之间用数字系统进行了全面贯通。依托这个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现在,中国有一大批第二种产业互联网,这样的平台无论放在哪个城市,都可以带来几千亿元、上万亿元的销售值,以及几千亿元、上万亿元的金融结算,还会带来物流和其他各种服务,这个城市从而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因此,未来谁能掌控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是“三中心”莫属。

总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国在这三块——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和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来源:中信出版社)

基本信息

1

中文名:《重组与突破

作者:黄奇帆

出版时间:2024年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64055

定价88 元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每遇上一些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在黄奇帆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他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在重庆推进有关企业和行业的改革,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产业布局和招商策略、土地和房地产政策、资本市场培育、教育布局等,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重组的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是体制机制创新,重组的奥妙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于“柳暗花明又一村”。重组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智慧的结晶、思维的张力和经验的累积,是管理者心路历程中最愉悦的篇章。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