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货币政策推动盘活存量的需求日益迫近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4/04/25

自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多次谈到了盘活资金存量的问题。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央行相关负责人也谈到,“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300万亿元,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也谈到,一方面,在庞大的存量基数下,国内货币扩张和社融需求面临“增长的烦恼”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信贷和社融结构的“破”与“立”。这使得央行结构性政策的作用和角色越来越强。同时,货币政策的框架和结构都需要从一个新的焦点进行分析和判断。央行如何盘活存量,如何衡量和观察货币政策的指标和效果,越来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去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曾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盘活存量”的要求。其提到评判金融支持不能“唯信贷增量”,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比如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实体融资需求被合理满足;要多看信贷投放的质量,比如关注对“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要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或者拉长时间观察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减少对月度高频数据的过度关注;要多注重低效存量金融资源的盘活,虽然不能体现为贷款增量,但有助于提高效率。这意味着对于判断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能像此前那样关注总量、增量和增速,更需要对不同的经济结构进行细化,才能够了解和判断货币政策的取向。

随着今年以来,央行谈及“盘活存量”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预示着相关的政策调整已经日益迫切。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4月18日再次谈到,“当前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数据上会有扰动,不宜简单作同期比较。”“一些银行在经营模式和内部考核上仍有规模情结,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其表示,对于目前需要重新配置金融资源的一些领域,其实际利率稍微高一些有利于推动企业控产能、去库存。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刊文同时谈到了相关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金融对具体经济领域支持的“立”和“破”。文章表示,未来,还将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均衡投放,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以金融总量的合理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其实就已经明确了货币政策总量扩张需要“适度增长”。这也表明金融总量的增长仍然有必要,但重点已经不是增速的升高,而是要保持“适度”。

文章强调,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到有增有减。从“增”的一面看,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持续加力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例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持续推进,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被逐步偿还;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将减少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贷。除了信贷结构,广义上还要不断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需要直接融资加速推进,这会对信贷资金形成良性替代,有助于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供需更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

由此来看,央行对于盘活存量的政策指向已经越来越明确。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于不同领域的信贷构成要“有增有减”,当然在“先立后破”的原则之下,银行并不需要强行“断贷”、“停贷”,而是在“自然到期”的情况下,重新配置金融资源。二是央行同时强调了直接融资需要“加速推进”,提高社会融资中的直接融资比重,以代替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需要实现信贷结构的改变,第二个层次是整体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变,降低信贷比重,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这意味着此前通过降准、降息,推动信贷扩张,支持实体经济的既有路径需要有系统性调整。央行一方面调整银行信贷结构,增加对新经济成分的支持;另一方面,会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扩大直接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邹澜还谈到,未来,央行会结合经济回升态势和经济转型形势继续密切观察,既要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也要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避免削减结构调整的动能,防止利率过低导致内卷式竞争加剧和资金空转,这会造成物价进一步降低,相互形成不良循环。这意味着在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下,央行对于降息具有底线。央行所坚持的稳健货币政策,更多仍是边际上的微调,持续推进全面宽松的可能性并不高。

最终分析结论:央行不断释放的信息表明,货币政策目前不仅需要面对稳增长、稳通胀的基本任务,还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一方面需要通过“有增有减”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甚至需要通过各类结构性工具,保持不同经济领域间的差异化政策,以促进经济领域的“破”与“立”。当然,在总量上,仍然会采取稳的基调,保持总量扩张的惯性,但总量增速的下降仍然不可避免。(来源:安邦咨询)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