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0日,除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7家A股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均已晒出2023年年报成绩单。与此前银行业的“优等生”不同,去年股份制银行业绩普遍不佳,既不如“六大行”保持稳健,也不如城商行等区域性银行。在金融行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股份制银行从此前的业绩“优等生”成了银行业的“拖累”,这个变化值得关注。
在营收方面,除去浙商银行之外,其余六家股份行都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平安银行营收同比降幅超过8%。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营收同比分别下降1.64%、2.6%、1.16%、3.92%、5.19%。归母净利方面,招商银行以1466.0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遥遥领先。在净利增速方面,上述7家股份制银行中有5家归母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和浙商银行。其中,浙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0.5%。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了6%。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1.57%。
另外两家股份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去年营收和净利出现双降。光大银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456.85亿元,同比下降3.92%。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407.92亿元,同比下降8.96%,这一业绩导致光大银行A股和H股股价短期出现大幅下跌。兴业银行的情况更甚,该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108.31亿元,同比下降5.19%;实现归母净利润771.16亿元,同比下降15.61%,营收净利双降。
相对而言,国有六大行,虽然同样面临营收、利润放缓的局面,但基本仍维持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工商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8430.7亿元,同比下降3.7%;建设银行营业收入7697.36亿元,同比下降1.79%。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营业收入分别为6948.28亿元、6228.89亿元、3425.07亿元、2575.95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0.03%、6.41%、2.25%、0.31%。其中,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最大,同比增长超6%。虽然六大行营业收入增减不一,但归母净利润均保持增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8%、2.44%、3.9%、2.38%、1.23%、0.6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39.93亿元、3326.53亿元、2693.56亿元、2319.04亿元、862.70亿元、927.28亿元。虽然工商银行去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7%,但其归母净利润仍位居六大行之首,超过第二名建设银行313.4亿元。截至2023年末,6家国有大行不良贷款率较2022年末均实现下降。
对比来看,股份制银行在营收、盈利和资产质量方面和国有6大行正在拉开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行业内看来,是国内多次降息情况下,银行业息差收窄所带来的。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年一方面受贷款收益下降和投资收益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减费让利的政策以及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光大银行整体的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都有所下降。兴业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净息差为1.93%,同比下降17个基点(BP),降幅较上年收窄2个基点。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首次低于1.7%,较2023年前三季度下降0.04个百分点。具体到机构来看,截至2023年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62%、1.76%、1.57%、4.39%、1.90%和1.57%。其中,仅民营银行净息差水平相较2022年有所提高,其他类型机构净息差水平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来看,尽管息差收窄是影响银行业业绩的普遍因素,但相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国有大行应对息差收窄更多是依靠资产规模方面“以量补价”。而股份制银行业绩普遍下滑的原因不止于此。
其实,兴业银行承认,净利减少主要是因为非息净收入同比减少,计提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兴业银行称,非息净收入源于受理财手续费收入下降影响,通过合理计提减值,做实资产质量。按照兴业银行此前的解释,资产质量下降,一方面是部分信用卡持卡人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出现经营困难、偿债能力下降的企业在增多。另外,光大银行也提到,计提减值增加影响到了净利。这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扩张后,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样存在问题,这不仅存在于企业信贷领域,还存在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消费信贷、普惠金融领域。同时,民生、平安、兴业、光大等一些股份制银行,近年都受到房地产市场影响,在涉房贷款,以及城投领域涉足较深,在国内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期,传统领域资产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可以说是股份制银行所面临的更大的隐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维持好存量资产的稳定,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可以说是更为严重的挑战。
目前来看,息差收窄使得银行业的传统盈利空间受到约束,而且这种局面可能会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所谈到的,这种局面将加剧银行业的分化。股份制银行在竞争中既没有国有大行的规模优势,也没有中小银行的灵活和弹性,在市场竞争中正在被甩下。而国有大行依靠规模优势,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实际上,金监局的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2023年净利润同比2022年分别增加了1.77%、14.79%、16.16%和14.78%。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2023年净利润较2022年则为负增长,分别为-3.67%和-4.89%。目前上市银行业绩同样显示出这种分化,也表明在分化之下,股份制银行作为“夹心层”,承受着更大来自市场竞争和实体经济的双重压力。
一些股份制银行已经意识到目前的危机和转型的迫切性。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表示,2023年度平安银行业绩增利不增收一方面是利差收窄,另一方面则是平安银行自去年下半年起根据经济环境,主动管控了高收益、高风险业务,对短期营收产生了影响。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表示,现在经济换挡、息差缩窄、风险放大,走老路困难重重,必须坚定不移从高质量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曾经作为优等生的股份制银行,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公司治理和机制的灵活性之外,还抓住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以及房地产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机遇。而在国内经济和金融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时,股份制银行要想重新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和路径,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需要更具有转型的紧迫感。
最终分析结论:股份制银行业绩转差意味着,作为银行业的“夹心层”,股份制银行在整个行业的变化和转型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来自实体经济的转型,也来自行业竞争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之中,股份制银行需要重新定位在金融业和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位置。(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