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危机应对的道与术》 | 郭凯:一本危机处置的应急手册

来源:财经网 专栏:悦读 2024/03/21

作者:郭凯 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

看到手头这本徐忠、朱满洲和任晴合著的《危机应对的道与术》,我最先想到的是几本美国人写的书。

从2007-2009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最终波及全球,并给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影子银行、压力测试、量化宽松、巴塞尔协议III等等,都因为这场危机成为了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美国应对这场危机最为著名的三个人物,保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事后不仅分别写了《峭壁边缘》、《行动的勇气》和《压力测试》三本回忆录来记录这场危机,他们还一起合著了《灭火》和《极速应对》两本书。这三个人写《灭火》是为了留一个正式的历史记录,讲述他们三人对危机的共同回忆并回应对他们危机应对过程中众多的批评和质疑,例如让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决定。而《极速应对》则是一本写给未来可能会再度面临金融危机的专业人士们的工具书,试图提供足够多的细节,来解释金融危机应对中动用过的各种工具和措施。这样未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些专业人士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就不用从零开始,有一本可以直接参考的手册。毕竟,危机不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多数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未必会遇到一次,有这样一本手册在事情紧急的时刻会非常有用。《极速应对》2020年2月出版,此后美国就在3月遇到剧烈的金融动荡,而这一次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出手迅速,《极速应对》里提到的几乎所有工具都悉数打出。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读的《极速应对》。当时一边读着书,一边看着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游刃有余的一下就能推出近10个应急工具,心里想的就是,中国要是有人能写一本类似《极速应对》的书就好了。

现在,终于有了这本《危机应对的道与术》,虽然不完全是中国版的《极速应对》,但对于我们思考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会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指南。这本书首先是一个分析框架,然后是一个案例集,最后也是一套操作方案。

分析框架

这本书试图覆盖的内容其实非常雄心勃勃。从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到房地产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处置,到财政和央行之间的成本分担,每一个章节讨论的问题都是高度复杂、充满争议和众说纷纭。驾驭这些问题,绝不是靠罗列事实或者堆砌文献就能说清楚。事实上如果那样来写,读者读完以后也许会对危机应对感到更加困惑,而不是更加清晰。这本书读起来,读者会觉得行云流水,甚至会觉得危机处置也没有那么复杂,至少我读下来是这种感觉。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作者有非常清晰的分析框架,所有的叙事都是在具有一致性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已经居高临下的化繁为简,重要的事实一气呵成,不重要的细节不浪费时间。这就好像先给你看了庐山的地图(也就是分析框架),然后再带你登庐山,你自然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比如说,对于当下有很多争论的结构性改革还是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书里的分析非常简单干脆(也是我同意的):

“从历次危机的经历来看,经济的正常循环应置于政策目标的首位,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危机时期,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经济的正常循环,实施逆周期的宏观政策,稳定总需求。”

对于危机中究竟最主要的需求政策工具是什么,书里的分析一样十分明确(但我是有点不同意见的):

“危机时期的总需求问题只能由财政政策或有助于增加总需求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我同意不同意书中的分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有框架,有想法,直奔问题的关键,给出明确而不是含糊的答案。无论你同意不同意具体的答案,你会被书中这种清晰的思维所折服,而这背后显然是深刻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处置风险的实操经验。没有这样的组合,写不出如此清晰干脆的书。

案例集

这本书说到的所有危机处置都不是基于抽象的理论构造,而都是基于具体的实例,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书中使用了近 20 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时间跨度近100年,既包括广为人知的美国的大萧条和次贷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包括国内可能较少关注的巴西地方债务危机、塞浦路斯主权债务危机,更是涵盖了10余个国内的典型风险事件,包括海发行、深发展、德隆系、包商银行等。书的代引言部分,周小川行长也点到一些具体的金融风险案例。

这些案例每一个本身都是值得读的,哪怕就是当故事读也很有意思,虽然每一次危机的后果其实都格外沉重。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读到了很多自己此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说我就从来没有关注过巴西的地方债问题,我也从来没有意识到海发行事件竟然导致自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关闭至2015年9月,除了信用社系统,海南省一直没有法人银行,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没有法人银行的省份。

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通过精心挑选和描述这些案例,让我们更加看清了,在面对不同的危机时,别的国家或者我国历史上曾经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用巨大的代价试出来的,大萧条、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还有海南十几年没有法人银行都是代价。作者写这本书的良苦用心之一,我猜大概就是不能去重复别人已经付出的巨大代价,甚至是国运,才得出的教训。比如,作者非常明确的指出:

“从历次房地产危机来看,金融机构是不能出问题的。如果风险集中到金融机构,从危机中恢复就很慢;如果金融机构还比较健康,从危机中恢复就快得多。”

这看似非常符合直觉,而且并不复杂的教训,其实是日本花了至少二十年才让全世界看清的。这个教训也是保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三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极力试图避免出现的,哪怕他们三个人直到今日还背着救助华尔街的骂名。这个教训我想也是我国在处置房地产风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

操作方案

这本书最想表达,但也许也是表达最为克制的部分是在我国处置各类潜在风险的方案和相关的改革方案。比如,关于房地产市场,作者寥寥几笔:

“首先,我国的大型房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房企,更像是金融机构,具有广泛的风险敞口,应从宏观系统角度思考房地产行业;其次,房地产在我国的资产结构中占比很高,所以房地产价格不能大跌;再次,处理房地产风险时,不能让风险向金融机构集中,否则会有长期的危害;最后,土地财政已经不能持续,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硬约束机制,同时中央财政要帮助地方财政平稳过渡。此外,构建中国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保障房与商品房应严格区分,施以不同政策。保障房用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属于政策性的范畴,而商品房则是市场化的范畴,可以研究通过房地产税、遗产税等税收手段进行调控,避免通过价格、金融等行政性手段来直接限制。当前情况下,地方政府提供保障房是通过收购供给过剩的商品房,还是通过新建的方式,要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来决定。”

读完这些话之后,我会很强烈的感到,作者其实对于如何处置房地产风险已经有了系统、完整甚至是非常具体的方案。但是作者也就是点到为止,没有全面展开。事实上,书中对于地方财政风险的处置和财政改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处置等许多我国当前面对的最重要的潜在风险似乎都有了非常深入和全面的思考,对应的应对方案也似乎成竹于胸。但在处理上,作者都写得比较简略,欲言又止。如果我对这本书有什么主要的批评,那就是作者把书中也许最重要的内容写得过于简略。当然,我也可以想象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写得很简略,这中间透露出的思路是无比清晰的,大的方向我认为也是正确的,我相信专业人士们可以借鉴和参考。

危机一般都是小概率、高冲击的事件,应对危机很难有现成的预案和事前的演练,就像英文中有一句老话:任何作战计划都经不起与敌人的首次接触。但是,危机应对又是一件极其要求专业性和判断力的工作。既需要在大的判断上准确(或者发现不准确立刻调整),也需要在操作层面有很好的执行力和操作水平,也就是既要有道,也要有术。这本《危机应对的道与术》,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本及时的书,一本好看的书,我相信一定也会是一本有用的书。

基本信息

1

书名 :《危机应对的道与术》

作者 :徐忠、朱满洲、任晴 著

开本 :16

页数 :352

字数 :284千字

定价 :58元

书号 :978-7-5115-8114-3

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内容简介

《危机应对的道与术》一书聚焦危机处置与应对的核心问题,开篇试图厘清关于危机的核心认识,以美国大萧条等为例,详细解析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接着,重点以房地产危机与财政危机为例,解读两种常见的危机种类。之后,围绕危机应对的四个关键环节展开,即确定处置时机、确定关键救助者、进行损失分担与选择处置平台。最后提出“危机是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这一论点。危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中国需要重点关注公司治理、监管体制、《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地方金融生态等问题。全书深入剖析国内外数十个经典案例,试图总结一些基本规律,以期为中国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徐忠,经济学博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局、金融稳定局和金融市场司工作,并负责筹建上海票据交易所。出版专著多部。获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5年)、金融图书“金羊奖”(2019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22年)等。

朱满洲,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任晴,高级经济师,供职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目录

▲ 代引言 金融稳定、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 周小川 / 001

▲ 前言 / 001

第一章 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

第一节  美国几次大危机的政策演进 004

第二节  日本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纠结的财政政策 016

第三节  欧债危机:致命的财政掣肘 021

第四节  应对内外部冲击:我国宏观政策选择 025

第二章 房地产危机时首先要保住金融机构的功能

第一节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036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金融化与金融机构救助 043

第三节  瑞典20世纪90年代初危机:全力保住银行业 054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的风险应对 062

第三章 财政危机的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

第一节  底特律债务危机:中央政府不救助 072

第二节  巴西地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救助的经验与教训 079

第三节  希腊债务危机:债务化解要考虑对总需求的冲击 084

第四节  塞浦路斯债务危机:银行危机与财政危机 091

第五节  国际上地方财政管理的激励约束体制框架 097

第六节  我国当前要妥善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102

第四章 金融风险处置不能拖延

第一节  美国储贷危机:拖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 108

第二节  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政府的决心很关键 116

第三节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风险的快速处置 123

第四节  我国中小银行风险背后的拖延问题 127

第五章 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讨论

第一节  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理论和实践不断演进 134

第二节  联邦储备法Section 13(3):扩权与收紧的纠结 142

第三节  北岩银行危机:央行的信息要以监管权为保障 151

第四节  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央行要监管金融基础设施 158

第五节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危机事件:为最后贷款人职能保留空间 163

第六节  德隆系的风险处置:央行主导下的成功应对 169

第六章 公共资金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财政资金与政治压力 177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财政与央行在沟通中达成一致 180

第三节  其他案例 187

第四节  我国对四大行的风险处置 192

第七章 存款保险公司:及时校正与专业处置平台

第一节  FDIC:保险者、监管者与处置者 202

第二节  RTC与单一处置委员会:专业处置平台的其他模式 216

第三节  金融机构有效处置的国际原则 227

第四节  全额保障与限额保障:不是绝对的 230

第五节  海发行风险事件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234

第八章 危机是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

第一节  瑞典金融危机:加强监管协调 243

第二节  英国北岩银行危机:转向超级央行监管模式 246

第三节  日本银行业危机:金融监管和混业经营改革 253

第四节  SIFIs和CoCos: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56

第五节  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持续深化 272

参考文献 / 293

附录 缩略语与专业术语 / 302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机构专栏推荐

北大光华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

星图金融研究院

为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研究咨询服务,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着重...

京东数科

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和京东数字科技平台,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