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各国出台绿色政策的支持下,在资本对新能源汽车的追逐下,全球汽车行业面向电动化的转型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国电动车厂商在这条新赛道上成为后起之秀,迅速崛起为世界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同时也成为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国。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日本2023年全年出口量约430万辆,我国在2023年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从2023年品牌出口销量榜来看,总计出口销量达到383万辆,同比增长62.7%,其中新能源车出口量104万辆,增长43万。2023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品牌出口量中,特斯拉以344078辆排名第一,比亚迪和名爵位列二三名,出口量均超过了20万辆。
中国电动车厂商在新赛道上的崛起,不只是整车生产,而是表现在全产业链——从锂矿、动力电池、零部件供应,一直到整车生产。相比国外电动车,中国厂商还保持了其强大的传统优势——低价格。在中国出口的“新三样”中,就有两样(锂电池、电动车)与电动车产业链有关。从迄今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电动车厂商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某种程度上的系统优势。
不过,电动车发展的全球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曾经力推新能源车的美国和欧洲市场,近期出现了电动车行业的“大退却”。原先曾热衷于新能源车的欧美企业和政府,似乎不约而同,在近期纷纷出现了“转舵”的迹象。
在企业层面,德国奔驰公司日前宣布放弃其2030年实现“完全电动化”的目标,并且延迟了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售计划的预期实现时间。美国的福特汽车也全面调整了原先的电动化战略,推迟了数十亿美元的电动车新设投资计划,并削减了电动车产量、调低了利润率目标。曾被称为“特斯拉劲敌”的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Rivian Automotive因为持续亏损于近期宣布裁员10%,并且停产数周以调整其生产战略。雷诺汽车因资本市场低迷终止了其电动车业务Ampere的IPO上市。还有一个大消息是,近日苹果公司终止了其电动汽车项目,这意味着,在花费了十年时间、投入了100亿美元后,苹果公司宣布其电动车计划失败。此外,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项目Waymo的自研纯电动车型Firefly,最终因为高昂的造车成本和脆弱的造车能力宣告停产。
各大企业调整电动汽车发展战略的背后,是相关政府调整产业政策以及电动汽车需求趋于疲软。不少国家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告一段落,比如,德国从2023年12月中旬开始停止对电动汽车发放补贴;英国和瑞典也在2022年停止了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此外,市场需求疲软也对电动化的进程造成了阻碍。
当中国电动车厂商刚刚在这一领域的世界市场站稳脚跟时,欧美政府和汽车业界“突然”不约而同地要从电动车产业中退却,这对中国厂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欧美政府和汽车巨头集体从电动车领域退出,这不是小事,对于已在电动车领域做出重金投资、布局产业链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国际形势和国际市场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之后的形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
首先,要紧密跟踪形势变化,弄清欧美业界从电动车领域退却的实质与程度。虽然国内外对电动车存在争议,但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已经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存在。欧美国家的退出仅仅是推迟向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还是从此完全退出电动车领域,重拾燃油车路线?我们认为还需要跟踪和观察。虽然全球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但各国关注气候变化并以此影响产业政策,这种真实的关注也是此前汽车产业向电动车转型的原因。
其次,欧美退出应该促使国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反思。过去,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技术路径上视电动车为绝对优先方向,财政补贴也聚焦于电动车方向。实际上,这类财政补贴是一种政策套利。但是,新能源车不能永远依靠政策性的补贴发展,随着各国补贴难以持续,电动车领域必然面临重大调整。
第三,电动车的持续高增长不太可能持续。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就提出过判断,电动车从2024年开始将会迈向低谷。在安邦智库2024年趋势分析会上,陈功再度提出过电动车发展趋势下滑的判断。现在来看,在市场和社会层面,电动车领域暴露出的内在问题在不断增多。电动车的技术方向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现在的动力电池以锂电池为主,但锂电池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再比如,电动车只是在使用阶段没有碳排放,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电动车并非低碳汽车的最佳选择。此外,电动车的大量普及还会带来巨大的电池回收压力,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相信很快就会出现。
最终分析结论:欧美国家和产业界开始从电动车领域退出,这是电动车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先天性问题”不断暴露、财政补贴政策无法持续、传统汽车产业界对电动车模式表示怀疑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当欧美开始退却之后,中国电动车产业更显得“一枝独秀”。中国电动车产业和企业的未来前景如何?现在面临重大选择。(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