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之后,得以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国人的勤奋精神、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期望,与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比较成功地承担了“世界工厂”的角色——为全世界生产廉价的商品,也为中国的发展积累财富。由此,中国经济发展在入世之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然而,被逆全球化浪潮所打断。那么,在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化、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趋势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应该如何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呢?
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系统制造”,强化系统制造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围绕系统制造来构建自己的竞争力。所谓系统制造,简单来说就是指围绕复杂的工业产品进行的有较复杂的供应链关系、强调产业环节系统配合的制造模式。系统制造涉及的产业门类多,产业环节多,要求有密切的产业链配合,对供应链的效率和生态有一定的要求。与系统制造相区别的概念就是“单一制造”,它是指围绕某一种单一产品进行的制造活动。比如,生产芯片、杯子、刀具、锄头、矿泉水等等,这些制造更多是单一制造,考验的是企业在单一产品上的技术、资源或生产能力。一般来说,单一制造比的就是硬碰硬,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现代制造则大多数都是系统制造。比如,生产一部汽车需要25000个零部件,生产一架大型商用客机,则需要数百万个零部件。所以,造汽车、造飞机都是典型的系统制造活动。可以认为,在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中,整合多种复杂系统和零部件的系统制造,远比提供单一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更加复杂、更加重要。这并不是要以系统制造否定单一制造,而是强调系统制造能力对于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性。系统制造的出现体现了时代变化,可以说,现代制造都是系统制造。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全球化时代,系统制造的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打个不贴切的比方,越来越多的现代制造业,它们从事的实际上类似一种“攒机”的工作,在市场上可以获得足够多的零部件供应时,整合资源与技术的“攒机”工作,就是系统制造。
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发展系统制造对中国是机会,也是在企业外迁不断发生的背景下,能够形成中国制造的系统竞争能力的制造模式。发展系统制造,有一定的曲线可以走,硬碰硬的正路如果走不通,那就可以走曲线。搞系统制造的关键,在于形成可制造的“攒机”。比如中国的高铁,最初的技术可能来自西门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川崎重工等其他公司转让的技术和产品,但这些东西最后被“攒”在一起,整合在中国的高铁市场上,就形成了中国高铁这种系统产品。
最终分析结论:中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众多,越是基础雄厚就越适合系统制造,适合用整合的方式来搞系统产品。从独立智库的角度出发,安邦建议中国集中资源去搞系统制造的能力建设。当然,这对中国来说,往往就涉及到战略投资的重大选择问题了。(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