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2023年实现5.2%的经济增长之中,最终消费贡献了大部分的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3、1.5、-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82.5%、28.9%、-11.4%。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7.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3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由此来看,在2023年消费需求不仅是国内经济实现稳定的源泉,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通过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也成为新一年的主要政策构想。
不过,正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多次强调,政策部门不能将鼓励消费想得太简单。消费能力、消费愿望、消费行动不是无源之水,要鼓励消费,还需要从源头做起,先要让经济恢复增长,使消费者收入增长。消费需求的增长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短期刺激可能难以带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反而容易透支收入,使得经济恢复缺乏持续性。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日前表示,2023年初,很多人都期待着消费的报复性反弹,但是始终未及预期。2024年,消费回暖可能会更明显。老百姓心理上有一个“疤痕效应”抚平的过程。但是,有专家特别强调,要刺激老百姓消费,把市场的消费潜力刺激出来之后,中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了,只强调消费,其实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源头,会陷入认识误区。贾康提到,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消费的确是目的和归宿。但是,其初始环节一定是企业有活力、有投资意愿,形成活力支持着的有效投资,形成具备一定水平的创业创新,由此带出更多就业。就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支撑。有了普遍、可靠、充分的就业,老百姓才有相对普遍的可预期收入,形成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在此基础上,再要解除后顾之忧,比如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之后,大家才会对于未来的预期转向更为看好,敢于把当期的收入较多用于当期消费,消费的热度才会表现出来,也就是形成所谓消费潜力的释放。所以,这是一个拥有清晰的逻辑关系的再生产链条。如果只看到后边刺激消费这一点,就容易陷入片面。
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消费的源头在于收入,这不仅指实际收入的持续增长,还包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刺激消费才会产生效果,有助于短期内推动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帮助经济走向“常态”。但如果只关注终端消费的结果,采取诸如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活动等短期刺激消费的措施,很难具有长期性。要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则需要从消费供给、市场建设方面做细、做强,推动相关领域有效投资的形成,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带来居民收入改善,才能推动消费能力的提升。因此,消费和投资可以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推动消费循环,不能仅从终端入手,而是需要从前端到终端多管齐下。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民生保障,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等再分配措施,相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盘,增强未来收入保障的预期。另一方面,政策上应考虑消费供给的问题,在新消费等增长较快领域扩大投入,丰富供给。此外,还需要维护和培养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治理等方式建设和完善消费市场。因此,消费政策需要以政策来启动整个循环,通过循环来实现消费推动经济、带动就业再刺激消费的一个良性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是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的过程。
最终分析结论:2023年,国内消费虽然有明显增长,但并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报复性反弹。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收入增长不及预期。鼓励和推动消费,就不能仅采取短期的刺激政策,更需要从源头到终端的“循序渐进”式的改善,不能期待消费政策能够“一蹴而就”。(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