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了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本季度的报告中,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国内经济稳定回升基础不稳固等挑战。”如果结合三季度实现GDP增长4.9%的情况来看,央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较此前一个季度更趋于乐观,但仍然较为谨慎。
与此同时,对于三季度以来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总体上也较为满意。报告称“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前三季度,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中有升。”
在经济形势好转,货币政策取得效果的情况之下,央行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执行,再次提到了“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的基调,符合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近期的政策预期。实际上,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到近期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金融机构座谈会,都多次提到了“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的表述。此次央行在下一季度政策趋势中再次予以肯定,表明了稳健货币政策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这也意味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增长在政策上的意义有所下降。在政策层面,更关注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带来成果,实现经济结构的改善,以提升经济质量。
本次报告针对信贷规模和节奏,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值得注意。在政策趋势中,报告提到“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报告称,“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强贷款均衡投放,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央行信贷货币投放,将注重节奏的平滑和稳定,一方面避免商业银行在年初的集中投放,另一方面,也意在避免季末的信贷波动。这些信贷波动的情况在疫情期间曾经多次出现,对经济运行带来干扰,也预示着企业和个人的内生性信贷需求并不充分,受到政策推动的影响较大。未来央行政策执行之中强调信贷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样意味着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已经不再是央行所关注的政策重点。
另外,报告提到,“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从更长时间的跨周期视角去观察,更为合理把握对“基本匹配”的理解和认识。”其实,在央行注重信贷投放节奏的前提下,信贷投放的增速必然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将是未来总量政策的一个新的特点。那么,市场机构,不应再因月度信贷或者货币的增速变化来判断货币政策的“松”与“紧”,而需要以月度的增量规模和年度的增速来进行整体性的评估。
与此同时,三季度报告谈到了信贷质量和存量的问题,提出“着力提升货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这一变化,其实与央行在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提到的“盘活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内容相互呼应。在专栏中,央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在总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未来保持信贷增速存在相当的难度。一方面,维持信贷总量扩张速度,势必需要增量的不断增长,但这方面未来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目前的总体内生性融资需求并不强烈,房地产等一些领域还会萎缩,因此仅靠政策“放水”,也难以保障信贷规模增长的持续性。
第二,未来信贷政策的政策重心将从推动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高。这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是通过结构性政策实施,“做好五大文章”带来总量扩张的结果,把更多金融资源投放到一些高效率、高潜力的领域之中。
第三,信贷和融资仍需要结构性的调整,做好存量的文章。一方面,继续将此前的非标信贷纳入表内,加强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另一方面,和财政政策配合,通过债务置换等方式,将政府隐性债务转为显性债务。这些其实都是债务的置换,不涉及增量的问题,但会让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质量更为透明,更容易评估风险和收益。
第四,专栏提到了一些传统领域“减量”的问题,特别是房地产领域和地方基建等领域,未来将是一个逐渐收缩和盘活的趋势,而不会再被鼓励继续投入和推动增长。
整体而言,在总量增长受到约束和限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重心也将转向结构优化和盘活存量,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经济效率。
最终分析结论: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重申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这表明,包括2024年大部分时期在内,货币政策还是坚持“总量”和“结构”的“双驱”模式,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所在。(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