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邦咨询
日前,沉寂多时的北交所市场在整个A股表现平平的情况下,忽然成为“热点”。11月21日收盘,北证50指数大涨4.51%,盘中一度突破940点,涨幅近12%,成交额则在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亿。11月22日,这一情况仍在延续,北证50指数当日收盘大幅上涨8.43%,涨幅进一步扩大,成交量达到131亿元的历史新高。另外,据媒体报道,截至11月10日近2周新增开通北交所权限的个人账户数达到13.71万户;而自9月1日至11月10日期间,累计新增开通的有60.55万户,使得开通北交所权限个人账户数量达到近620万户。
对于北交所成为新的热点,目前来看,有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因素。在政策上,今年9月1日,有关北交所改革和建设的“深改19条”(《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落地后,针对北交所流动性问题的一揽子政策随之而来。首先,科创板投资者在北交所的“直通车”,降低了北交所的开户门槛,另外有消息称,政策推动下,目前各大券商总部督导要求,北交所权限开通率年底前需要达80%。其次,11月17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公告称,决定将符合条件的北交所证券纳入中证全指指数样本空间,12月有望落地。这将使得跨市场指数覆盖的配置资金有望持续进入。再次,北交所宣布为上市公司股票启用920代码号段,将方便投资者搜索、交易北交所上市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A股二级市场持续下滑,市场融资增长导致股市不断“失血”的情况下,证监会对沪深IPO及再融资加强管制“限流”,也使得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北交所的上市渠道。而且北交所有关常态化转板的持续推进带来上市企业更多预期。目前有消息称,北交所直接IPO制度或于年内落地,使得北交所上市的门槛降低。这让北交所对申请IPO的企业吸引力逐步上升。在沪深市场IPO限流的情况下,券商也将投行业务的重点转向北交所,开辟“新赛道”,以维持在竞争中的市场地位;同时,在沪深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券商引流投资者进入北交所市场,也可以为其经纪业务带来新的“流量”。作为投资者而言,北交所存在相当数量的“专精特色”上市企业,并且由于长期缺乏关注,股票估值较低,相对应主板和科创板市场,更具投资价值,加上交易费率的下降,使得投资北交所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些也是券商和投资者近期积极参与北交所的市场动机。
自开市以来,北交所由于其“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使得其发展和受关注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上交所的科创板,也使得北交所长期面临流动性低迷的困扰。如何激发投资者的兴趣,提高流动性水平,可以说是自开市以来一直困扰北交所的软肋。当前,北交所投资环境、政策环境的大幅改善,将推动北交所的建设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值得其珍惜和把握。
此前,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曾经指出,北交所长期陷入“流动性困境”,除了投资者的因素,更主要是来自供应端,就是在上市公司数量受限的情况下,整体资产规模过小,这既不利于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也不利于市场交易的活跃。从供需两端来看,资金端改善的情况下,如果想保持北交所的活跃度,更需要解决供给端的问题。目前,券商和投资者对北交所的兴趣增加,但如果市场空间不够大,入场资金过多而“水漫金山”,则极容易带来短期的大幅波动。市场的“大起大落”其实会加大投资风险,反而不利于北交所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因此,在政策推动市场流动性改善的情况下,更需要不断扩大市场的纵深,形成和流动性相匹配的良性循环。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曾经谈到过,北交所的服务中小企业定位,意味着其更多是一个培育企业的“苗圃”。北交所的繁荣和壮大,更依靠中小企业的数量优势,满足投资者投早、投小的需求。如果过于强调企业质量,培养“独苗”,则必然导致上市企业数量不足,也就使投资者失去兴趣。就此而言,北交所更需要“海纳百川”,增加适合的上市企业数量,以量取胜。同时,北交所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者参与,更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投资生态的建立,使得风投、产投、公募和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和大量个人投资者,都能找到各自的标的,才会使得市场更加成熟,更适合中小企业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加强过程监管,不仅需要避免上市企业“圈钱”,更需要对短期投机行为予以约束,因为个体市值过小往往会给市场投机带来机会,从而令其成为又一个“割散户韭菜”的地方。
最终分析结论: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对北交所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有利于其建立资金和上市企业的良性发展循环。北交所还需要在推动合适企业上市问题上加大力度,做大做深市场空间,避免增量资金因市场容量过小而“水漫金山”,带来震荡;更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强投资生态建设,让投资者真正从企业成长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