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10月信贷投放环比回落,信贷派生效应减弱;政府债发行较多但尚未及时拨付,叠加10月为传统缴税大月,财政整体收大于支,政府存款净回笼资金较多,均对M2有所拖累。10月财政存款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多增2300亿元,对流动性形成一定扰动。但去年同期M2增速小幅下行,低基数效应下M2增速持平前值。
——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384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总量保持平稳。在季初信贷“小月”、实体有效融资需求尚待恢复、前期大规模信贷投放形成一定透支等多因素影响下,10月信贷投放环比明显回落,但在企业贷款、票据和非银等支撑下,单月信贷投放保持在同期相对高位。
分部门看,对公中长贷仍有支撑,零售领域需求仍待修复,票据和非银贷款占比加大。10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163亿元,同比增加537亿元,环比减少1.17万亿元,依然为信贷投放的主力。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7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28亿元,同比分别变动73、-795亿元。一方面,9月季末对公信贷投放强度较高,10月作为信贷小月,对应投放节奏季节性放缓。另一方面,受双节工作日减少等因素影响,10月官方制造业PMI结束四连升态势,再度回落至49.5%的收缩区间,产需指数在9月较高基数上均有回落,企业新增融资需求减少。但同时,在“债贷跷跷板”效应下,部分企业融资也从表外转向表内。后续,随着增发国债和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预计11-12月PMI将重回荣枯线上方,地方化债推进也有助于稳投资、稳信心,带动实体融资需求继续改善。
行业投向上,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38.2%、36.8%、24.1%、18.6%、15.1%,较各项贷款增速分别高27.3、25.9、13.2、7.7和4.2个百分点,这些领域的信贷投放景气度有望延续。
10月住户贷款减少346亿元,同比多减166亿元,环比减少89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07亿元,同比分别变动-541、375亿元。受国庆中秋双节影响,部分需求在节前提前释放,10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小幅下降0.8个百分点至50.1%,月内消费贷、信用卡贷增长有所放缓。中长贷方面,在稳楼市政策推进和低基数效应下,10月地产销售成交降幅有所收窄,但房价环比延续下跌,按揭贷款新增投放恢复偏慢;同时,伴随商业银行于9月下旬集中批量下调存量按揭利率,10月早偿压力有一定缓释,但考虑到部分季末早偿或延至季初月份释放,按揭存量仍有所承压。
10月票据融资增加317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088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271、948亿元,占比提升。10月票据利率较9月明显下行,1M期国股转贴利率自9月末的3.05%峰值波动回落至月末0.75%点位,月均中枢1.54%,环比9月下移43bp,各大行票据冲量需求较强,有效融资需求仍待修复。
——10月新增社融1.8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108亿元,政府债供给放量拉动下,社融增速反弹回升至9.3%。10月特殊再融资债券密集发行,月内累计发行规模超万亿元,带动当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触及1.56万亿元的年内峰值,且受去年低基数效应影响,同比大幅多增1.28万亿元,对社融增速形成明显拉动。后续来看,伴随万亿国债增发且将在2023年内全部完成,预计11月与12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均将超过万亿元水平,继续对社融形成有力支撑。企业债融资方面,10月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资金和债券市场利率继续波动上行,债贷利差走阔下,部分表外融资向表内迁移,企业债融资增加1144亿元,较去年同期低1269亿元,信用债发行活跃度仍相对较低。非标融资方面,10月委托贷款减少429亿元;表内票据多增下,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536亿元,对社融有所拖累。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季节性效应、经济修复波折等因素影响下,10月信贷投放环比回落,但总体保持平稳,信贷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加大发力下,社融持续改善,支撑仍强。往后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带动总需求和经济恢复动能逐步增强,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会通过降准等多种方式予以协同配合,共同稳固宽信用进程。
同时,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下阶段要“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预计年内信用扩张仍可保持偏暖状态,且月度间信贷更加平滑,波动性降低。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下,“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以及“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三大工程”等方面的贷款投放质效有望延续,结构性政策工具加码领域的信贷投放将得到强化,并在优化新增贷款投向的过程中,进一步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以稳定和支撑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