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邦咨询
最近,国内社会兴起了一轮对预制菜的大讨论、大批判。不过,这一轮讨论关注的不是如何发展预制菜产业,而是预制菜的食用安全问题。
事情的缘起是“预制菜进校园”。预制菜不安全、抵制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迅速燃爆网络。
学生的健康问题是个社会牵连甚广、高度敏感的问题,特别容易引发社会反响。观察国内网络媒体对此的讨论,可以看到,很多网民的态度十分激烈,大有汹涌澎湃之势。不少人提出,希望政府全面抵制预制菜,将这种产品甚至产业赶出市场,以保证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注意到网络媒体报道的一些新现象:为了避免孩子吃预制菜,一些家长专门送饭到学校,但有些学校不许送饭,还发生了争执,结果在校门前形成了城市的交通堵点。还有人呼吁,如果学校继续提供预制菜,家长们就集体请假甚至辞职来做饭、送饭。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者来说,面对汹涌的舆论,需要冷静地捋清问题,抓住关键问题,才能进行客观的政策制定和优化工作。
网络舆论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列出几个选项来界定问题:(1)预制菜本身,即否定一切预制菜;(2)整个预制菜产业;(3)预制菜的生产;(4)预制菜的质量问题,包括新鲜度、添加剂、防腐剂、变质等问题;(5)预制菜的质量标准问题;(6)预制菜销售及供给模式;(7)与预制菜销售相关的寻租和腐败问题。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要指出的是,公众需要了解的是,预制菜产品其实早已存在。从使用上,预制菜可以分为四大类: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个类型。即食类是开封后可直接食用的产品。即热类是经过烹调处理已经是熟或半熟状态,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即烹类是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过程,进行烹调后可食用的产品。即配类是经过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马上就可以搭配到菜肴当中使用的产品。实际上,每一种预制菜产品,都深入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从舆论反映的问题来看,引发公众热议、需在政策上严加监管或进一步明确的,不是预制菜本身,更不是预制菜产业,而是预制菜的质量问题、质量标准问题以及预制菜销售中的腐败问题。实际上,如果监管不严格,任何一种产品都会存在质量问题。但不能因为有部分产品的质量问题,就废除整个产业。比如,中国曾经爆发过三聚氰胺奶粉和牛奶问题,但少数无良商家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国家关掉整个牛奶产业或奶粉产业。部分无良餐厅出现的苏丹红和地沟油问题,也没有导致整个餐饮业被关停。因此,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产品质量、质量标准及监管、对违规者的惩罚,以及严防腐败。因此,当你决定反对预制菜时,必须清楚反对的到底是什么,其中的逻辑在哪里。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预制菜是一个无法避免、必然要获得大发展的行业。在不少发达国家,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比如,在2020年,美国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54亿美元,日本的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38.5亿美元。政策层面,预制菜近年来也收获更多关注:在中国,政策层面对预制菜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都在增大,2023年,发展预制菜更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正如安邦智库此前的研究,从产业来看,预制菜产业的最大价值在于,这是一个平台型的产业,它能带动多个产业链条——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尤其是冷链物流)、商业消费终端等各个环节,围绕预制菜产业,还需要营养学、食品卫生、食品烹饪、餐饮设计、餐饮配送、餐饮文化等多个领域及服务业态的配套支持。实际上,有悠久、丰富饮食文化的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中,韩国的预制菜产品居然大大超过中国产品,显示了中国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的不足。
在很多其他行业里,中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产业发展标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差距,这种情况在预制菜产业中同样存在。以饮食结构与中国相近的日本为例,其在预制菜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日本面向在校学生的预制菜供应和餐食配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我们看来,这不是预制菜以及预制菜产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从业者的能力和道德水准、行业标准、行业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对不同种类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因为一两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在汹涌的网络民意带动下,就匆匆地摧毁一个行业。
最终分析结论:预制菜进校园在中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并衍生出公众对预制菜的集体非议和抵制。但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和行业参与者需要理清核心问题,不能把预制菜领域的局部问题,放大为整个行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