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多视角认识金融如何服务“数实融合”

来源:财经网 专栏:杨涛 2023/03/15

作者:杨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数实融合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实融合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与之相应,现代金融体系既要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又要改善自身的稳健性和运行效率,因此围绕数实融合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实体经济的探讨由来已久,在学界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界定,但通常侧重于指真实的商品生产与流通。在实践中,2008年爆发危机之时美联储频繁使用这一概念,被业界认为是指除去房地产、金融,甚至能源之外的经济部门。无论如何,实体经济更多是指国民经济相对核心、稳定、缺乏变化的部分。同时,数字经济的概念同样缺乏清晰共识,其衡量通常有国民经济核算法、增加值测算法、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我国统计局则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来描述。与实体经济相比,数字经济更多体现出动态变化、非传统性等特点,当然严格意义上说,二者并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

为更好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有效地测度二者融合的现状、厘清背后的动力机制、把握未来的发展路径、优化相关保障要素、改善政府对策措施。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四方面来认识数实融合及相应的金融支持重点。

首先,可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来看数实融合。一则,宏观层面是通过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质量,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应的金融活动则应致力于激发内生增长动力,既服务经济结构优化,又着力改善经济部门的金融“有效需求”,使得货币金融循环更顺畅。二则,中观层面是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并且重构众多行业的上中下游运营方式,对此推动产业链金融创新则是重中之重,使得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物流等呈现一体融合。三则,微观层面则是推动市场主体的数字化创新与变革,改善企业生产函数,全面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则需要更加精准、功能多元化、生态共赢的金融资源匹配。

其次,可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来看数实融合。一则,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高精尖”部分,尤其是前沿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迫切需要中长期资本的有效支持,也需要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二则,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经过数字技术改造,增加了新价值、形成了新业态,更是数实融合的核心地带,需要金融创新的有效支持。例如,由于相关业态在数字化冲击下,变得分散化、智能化、轻资产化,传统的金融工具遇到挑战,适应产业数字化演变的需要,金融数字化产品也“呼之欲出”。三则,数字“新基建”需要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从而适应项目形式更多样、范围更广泛、规模更分散、技术含量更高的特点。同时,还需完善金融“新基建”来助力数实融合,包括数字化的支付清算设施、征信系统、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等。

此外,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来看,数实融合本质上是更好地运用劳动力、数据、技术、平台等供给侧要素,更好地服务居民与企业部门需求侧。一则,在“人口红利”弱化与劳动力供给受约束的情况,更多需要依靠数字化来改善劳动力质量;数据作为重要的新兴要素,需真正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中;基础性技术、前沿重大技术、应用技术都需成为承载数实融合的重要工具;平台经济则是推动数实融合、为产业集群助力的核心模式。对此,金融在促进就业、支持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提升,保障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合规健康地融入平台经济模式中等方面,都大有可为。二则,数实融合的结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稳健发展、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产业规模化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等,对此,消费金融、产业金融的创新迭代,金融“走出去”以助力企业国际化等,都是金融发展的重要着眼点。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