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邦咨询
2月18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称,修订后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监管部门的说法,和外界的普遍看法,新的办法出台,意味着国内推动落实《巴塞尔协议III》有了具体的行动,使得2019年4月份启动的相关国内监管规则修订有了初步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加快向国际化靠拢,对国内银行业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就新的变化来看,《征求意见稿》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和细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对于小银行监管和披露要求则有所降低。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省份的城商行、农商行,大部分都属于第一档,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而第二档、第三档的100亿元以下资产的银行,基本是个别县域农商行以及大部分的村镇银行等小银行。这一变化,对于这些小银行和监管部门而言,意义在于减少监管成本,而使得资源向大中型银行倾斜,进一步加强这些银行的监管。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差异化资本监管不降低资本要求,但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和合规费用,对小微银行有帮助。整体来看,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希望在加强总体稳定性的同时,保持一些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征求意见稿》要求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模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征求意见稿》还要求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要求银行详细披露风险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考虑到不久之前,同样是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对于资产的计量和风险的重新分类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文件,意味着银行业不良资产会更加充分和完整的披露出来。这些对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评估,比之前更为完善,更为合理,也意味着此前银行依靠不同的五级分类实施进行利益调整的做法,今后会面临较为困难的局面。另外,《征求意见稿》也相对应的调整了相关资本的计量,使得风险的披露更为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办法,不仅包括表内资产,也包括表外资产的风险计量,实际上也是将银行的全部资产进行更为全面和充分的评估,推动银行业更为透明,也令银行不良资产的暴露更为充分。这带来的后果,会使得银行需要补充资本以消化这些不良资产。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测算显示,实施《征求意见稿》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未出现大幅波动,单家银行因资产类别差异导致资本充足率小幅变化,体现了差异化监管要求,符合预期。不过,新的办法对于银行业的影响将是十分显著的。按照新的风险分类办法,评级机构标普全球发布报告指出,估计2022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NPA)比率为7.6%,高于监管口径下1.71%的不良贷款(NPL)比率。这意味着国内第一档银行需要更多的资本补充和更准确的风险计量。标普同样表示,新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制度下,中国银行业掩盖问题贷款的机会将会变少。风险分类新规之下,中国的问题资产风险分类将会趋严,这将减少银行的监管套利机会,有望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使之更能反映宏观经济的走势和企业的健康状况。如果考虑到新的风险分类办法历经近四年的讨论,另外设置了两年的过渡期,实际上反映了新的政策调整对整体银行业而言,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需要平稳过度。这也必然影响到《征求意见稿》中风险计量标准的设置,短期必然会加大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使得银行业的扩张受到约束和限制。
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新的《征求意见稿》的推出,不仅在于向国际标准靠拢,推动金融体系的开放;更多的考虑还是推动银行业化解风险,卸下包袱。同时,此时推动这一改革进程,实际上表明,国内银行业风险的处置已经告一段落,在经历了各类风险逐渐暴露之后,银行业的存量风险已经可控,因而具备了推动落实巴塞尔协议III的条件,使得银行业资产进一步透明、公开。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国内银行在2021年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水平。2017年至2021年,5年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处置总量。这些不良资产的清理和处置,不仅化解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为推进落实巴塞尔协议III带来了基础。在长达三年的疫情之中,银行体系在贷款展期等政策之下,也会积累了一些不良资产,同时,房地产市场下行对银行而言,同样受到波及。此时,推动落实巴塞尔协议III,也有帮助银行卸下政策包袱,腾出空间的考虑。
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而言,新的办法的长期影响,其实还是有利于大型银行。一方面,不良资产认定标准的统一,将使得银行信贷进一步向高信用企业收缩,同时,使得各家银行进一步比拼“内力”,通过资本消耗来消化各自不良资产,自然是大型银行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尽管小银行监管条件放松,但总的资本补充底线和风险加强资本“红线”没有改变,小银行更无法承受“踩雷”的后果,而且资产质量的不透明使得其资本补充也面临困难。近年来,小银行股权无人问津的情况,其实已经表明资本市场对于银行业估值的变化,和银行业发展的分化趋势。未来,国内银行业将出现一个整合和集中的过程。
最终分析结论:近期,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相继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加快推动落实巴塞尔协议III,推动金融系统对外开放。而其更多的意义在于,通过近几年不断消化,此前金融体系内的一些存量风险已经可控。随着新的规则实施,疫情中积累的风险也会随之释放,卸下政策包袱,并推动整体银行业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