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资本过剩下“抱团”投资的市场趋势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3/02/14

作者:安邦咨询

从2021年开始,在消费和科技两个主题的带动下,A股市场出现了较为极致的“一九”行情,特别是机构资金纷纷涌入“喝酒吃药”,也在市场上引起了对机构“抱团”的争议。对于抱团机构而言,其所强调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似乎并无不妥,但却把个股价格推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批评者则关注于目前这些被拥抱的股票价格已经太高了,对短期风险不无担忧,认为机构投资者抱团并非理性,更多是盲目跟风。更有甚者,认为机构抱团带来“一九”或“二八”分化,使得资本过度集中,正在扭曲市场,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希望以抱团瓦解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如果从A股近几日的表现来看,市场抱团带来短期波动已经有所显现。在1月11日,在创业板带动下,A股三大股指均大幅下调,上证指数下跌1.08%,深证成指下跌1.33%,而创业板跌幅达2%。“抱团股”更是出现剧烈波动。但时隔一日,1月12日,A股在机构抱团股带动下,直接创新高。不仅在以茅台为首的机构抱团股全线反攻,续创历史新高,连“牛市旗手”券商股也全线爆发,沪指站上了3600点,是2015年12月以来首次。这种抱团大起大落可能更令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担心。

不过,如果从价值发现、或者长期和短期的不同角度来谈论“抱团”是否妥当,可能最终都会落入对一个问题的争议,即对于股市未来趋势的判断上的分歧。悲观者必然会担心市场泡沫令“抱团者”集体沉没,希望脱钩出逃;而乐观者则坚持消费和科技两大产业前景可以推动股价持续上涨,因而继续不断推高相关资产价格;市场投机者则既担心失去为数不多的集体“发财”机会,又害怕阶段性回调,变得首鼠两端。因此,是否抱团,向何处抱团,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博弈,这实际上还是市场规律在起到应有的价格发现作用。

对于出现机构抱团的原因,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有市场机构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就绝大部分行业来说,龙头公司普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和主动地位,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常态增速降低的背景下,在疫情等突发因素的冲击下,这种优势被进一步放大,这是市场马太效应的原因。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荒”在加剧,估值高企的龙头公司虽然投资收益较低,但由于业绩本身的确定性,持续吸引低成本资金进入。实际上,意味着投资者在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在寻找确定性的投资机会。

如果我们从全球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变化的背景看,抱团投资也是货币超级宽松的环境下,资本过剩带来的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在低利率、低增长和低通胀的宏观环境下,资本必然会向风险较低的资产集中,形成投资的分化和分层的“资产荒”。这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资金向龙头企业不断“抱团”。投资头部企业,投资龙头企业,反映了实际上市场的避险趋势。

就美国市场而言,近年来美股持续走出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大型科技股的持续上涨,目前,“FAANG”科技股市值已经占了美国股市市值的20%左右;另一方面,以ETF为主的被动投资在大幅增加,意味着投资者更愿意以指数投资的被动方式降低风险。有数据显示,到去年8月份,全球货币宽松已经使投资者ETF投入4280亿美元现金,较上一年同期增加57%。全球ETF持有的资产达到了创纪录的7万亿美元。就A股而言,以茅台为代表的“喝酒吃药”的消费股持续上涨,以散户蜂拥购买公募基金的大幅增加,都表明国内投资者和全球的投资者一样,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以抱团的方式,寻求回避风险的理性投资。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长武超则表示,从2018年以来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机构重仓的白马股股价被不断推高。市场这两年呈现出的核心资产泡沫化,其背后所隐含的是龙头企业增长的确定性。

从国内市场的结构而言,尽管目前市场抱团成为趋势,但就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实际上目前的持仓结构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小盘股。即使是机构投资者,存量结构上抱团并不严重。根据有关人士的估计,从A股全市场统计数据看,市值后50%的公司,2020年成交额占比是19%,和2016年的33%比例有一个明显的降幅。但是和港股的1%美股的2%成交额相比,A股在小盘股上的交易占比还是远超出成熟市场。另外,如果拉长周期来看,市场的抱团也在不断的分化,没有达到“滴水不进”的程度,从券商股、军工、到消费类的酒、水、药等等,抱团的方向在不断的形成和瓦解的动态过程之中。这表明其实市场是非常聪明而有效的。对于市场变化,应当予以充分的尊重,才是投资者应有的理性态度。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Conclusion):

对于A股市场越来越明显的抱团投资的现象,不仅需要从市场的变化和趋势来理解,更需要从整个全球货币和资产市场变化的方向进行考虑。对于资本市场的变化和规律,应当予以充分的尊重,才能在市场的博弈中获益。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