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理解绿色支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财经网 专栏:杨涛 2022/05/19

作者:杨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清算行业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拥抱“绿色”也成为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支付行业自身的转型与优化,也影响到支付对经济金融活动的支撑效果。

一、概念边界的进一步探讨

(一)什么是绿色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2022年人民银行研究工作电视会议上,又指出人民银行研究系统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实际上,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相比,所支持的是高碳排放领域的实体或经济活动,而绿色金融则以支持低碳经济活动为主。

除了绿色和转型之外,可持续、环保、ESG、循环经济等都或多或少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关。由此,究竟“绿色”的内涵和目标如何定位,直接影响到绿色支付的核心价值与发展目标。

(二)什么是支付

根据现有央行统计口径,从支付工具的视角看,2021年非现金支付业务4415.56 万亿元,具体包括银行卡、票据、贷记转账等其他结算业务,其他结算业务包含直接借记、托收承付及国内信用证业务。由此,非现金支付与现金支付相比,或者不同支付工具之间相比,是否“绿色程度”有差异,就值得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从支付渠道的视角来看,2021年银行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976.22 万亿元,主要是指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POS 和其他电子渠道,从结算类账户发起的账务变动类业务笔数和金额。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ATM 业务、POS 业务和其他电子支付等业务类型。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355.46 万亿元,主要包含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量,以及支付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量,但不包含红包类等娱乐性产品的业务量,同时实体商户条码支付业务数据也由网络支付调整至银行卡收单进行统计。可以看到的是,不同电子渠道之间、银行和非银行支付主体之间,都或许有“绿色”差异。

(三)什么是绿色+支付

绿色支付可以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狭义内涵,即绿色的支付,加上服务对象也是绿色经济活动;二是中间内涵,即运用所有支付手段,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三是广义内涵,即只关注支付自身的绿色化,对服务对象没有限定。

复杂的绿色目标与定位,包括工具、渠道、主体在内的支付内涵多元化,二者叠加在一起,必然产生更加模糊的绿色支付认识范畴。未来除了需更好地进行深入辨析,也可抓住“移动支付”这一零售支付的“明珠”,来看如何践行绿色支付理念。

所谓移动支付也是宽口径概念,我们将其界定为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从支付手段看,既包括传统的远程和近场支付,也包括条码支付等新方式;从支付主体看,则将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均纳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仅是支付手段的移动化,而且还包含了支付技术与服务的其他进步,如相配套的生物信息识别技术,资金账户结构的优化、支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机器学习方法等等。因此,移动支付也是一个系统,其绿色发展也意味着与外部社会经济体系协同方式的优化。

二、绿色支付的功能与价值

无论如何对绿色支付予以界定,其存在的最终意义,都是与绿色发展路径更加契合,最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体现出应有的功能与价值。对此,我们认为包括如下重点。

(一)在工具层面体现出绿色

支付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完成货币资金转移,承载经济、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就此而已,绿色支付可能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促使支付活动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同时支付流程呈现更加低碳;二是通过带来与支付行为相关的附加体验,使得支付消费者效用不断增进,并且培育和引导绿色活动;三是增加与支付行为相关的附加约束,尤其是将来可进一步探索可编程、智能合约设计等,引导更多的绿色支付行为。

(二)在技术基础设施层面增加绿色

支付虽然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核心,同样也需要数据、算法与算力的支撑,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技术设施的绿色建设与布局,如清算结算系统的数据中心设置、信息存储与应用、提高布局效率与降低成本、把握好行政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关系等。人民银行在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也提出,要着力打造布局科学、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筑牢金融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其中特别强调数据中心、金融网络、算力体系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并指出用绿色节能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来支撑金融机构绿色发展。

(三)在数据治理层面坚持绿色发展

当前,数据要素应用正处于“向左走、向右走”的关键点,既需要打破“数据孤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又要避免数据滥用和加强数据信息保护。所谓数据治理,按照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的定义,是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和工具。全球来看,零售支付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支付本身,而是充分发掘和运用支付数据的“富矿”;与此同时,绿色金融最大的挑战则是信息披露、数据标准等制约。未来既需要适应监管要求,推动支付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有效管理,也要在合规前提下,进一步凸显支付数据的绿色价值。

(四)建设绿色产业生态与商业生态

现代支付已经成为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支付为切入点,可以引导产业生态与商业生态的优化。对于前者,通过积极推动B端、G端支付的有效应用,可促进数字化、低碳绿色产业的场景落地,有效聚合产业链资源,更好地实现绿色产融共识;对于后者,则可把绿色支付与绿色消费的偏好深度融合,通过成本效率、增值收益、价值认同等辅助措施,努力构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商业生态圈。

(五)在国际支付领域打造绿色共识

以移动支付为例,我国在全球都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体现为国内市场大、应用层面广、场景丰富等等。但还有一些因素需考量,如在世界支付网络是否处于中心节点位置,在支付网络标准制定中是否具有话语权等。应该说,我国支付行业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基于一般性的市场评价标准已经具有引领性,但如何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中之一,就是能否在全球支付创新与发展中,引领多边共识建设、获得话语权,对此依托于绿色、低碳的商业模式创新,显然能够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同,并增强我国支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