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数字经济“锦标赛”

来源:财经网 专栏:朱克力 2022/03/08

作者:朱克力博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备受关注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5.5%左右”的预期指标一经定调,引发各界热议。结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要求,确定无疑的是,“稳”字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关键词。

中央已经定好大目标,其实现有赖于各个地方小目标的竞合协同。不难判断,从中央到地方,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之一,在于平衡好短期增长压力与长期经济结构调整,以稳增长为基础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各地应对策略及进展来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挑大梁”的新动能。在政策演进过程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发现,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定义被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也越来越重视区域布局和特色发展。

各地下调“小目标”

在诸多经济目标中,GDP增速无疑是稳增长大年的关键指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李克强总理给出的解释是: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可以说,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指标5.5%左右,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中国去年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14万亿元,根据测算,在这个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这一目标的确立既立足现实又体现作为与担当,确立了2022年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地方经济作为稳增长任务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承担者,各地的小目标是中央的大目标实现的基础。2021年,中国迎来了北京、上海两座4万亿元GDP城市。其中,北京2021年GDP达到40269.6亿元,增长8.5%。上海2021年GDP达到4.32万亿元,增长8.1%。不过,对于2022年GDP预期目标,北京市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上海市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

以北京为例。对于北京2022年GDP预期目标下调,用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2021年北京市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都高于全国,但也形成了高基数,把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为5%以上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实际上,有超八成省份在2021年GDP增速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2022年GDP增速目标普遍下调。比如,去年GDP增速最高的湖北省,由“10%以上”下调至“7%左右”;西藏仍以8%左右的增长目标名列前茅,但相对2021年9%以上的增长目标仍有所下调。

地方两会早于全国两会召开,各地设定经济目标自然也早于中央。2022年各地GDP目标增速普降,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理性的自觉。为什么这样说?

一方面,鉴于当前宏观形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挑战,在经济增长放缓并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随着基数效应的减弱,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务实谨慎对增速目标予以下调,可以说是尊重经济规律、符合实事求是的应变之策。

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体现出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之下,各地相应模糊或淡化了GDP增速目标,考虑的是在坚持底线思维、夯实增长基础的同时留有一定余地和回旋空间,更加从容淡定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为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本年度基础、积累阶段性势能。

竞相布局“新赛道”

对于各地发展而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确极具指导意义,会上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严格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地也普遍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此明确各自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结合部分省份公布的信息来看,各地特别注重预期引导,尽管不少省份主动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但也不乏有些地方将一些预期指标有所升高。

比如相比2021年,多地明显上调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如黑龙江、河南上调到10%。多地要求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将综合交通网络、旧城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作为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四川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预计实现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浙江省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1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而辽宁省则突出了“揭榜挂帅”制度安排对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从各地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的具体路径来看,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不约而同成为区域发展的新赛道。同时,去年一些GDP量质齐升的省份,大多呈现出新兴动能强劲的特点,其中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比较大,高技术产业的带动力也持续增强。

上海市的部署引人瞩目。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提出持续推进传统基础设施能级,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在外部高度不确定性和多重挑战下,“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消费一时难当大任,相比之下,还是投资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更有潜力空间。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稳增长,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力数字经济、基建投资等相关领域,以数字技术在新消费与新基建之间架起桥梁,加快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发展。

科创引领、数智赋能成为各地发展经济共性的抓手,并注重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和产业协同效能。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大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实体经济,协同推进集群化建设、平台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绿色数字产业新生态,以改革和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齐稳齐升。

从微观经济视角看,实现经济增长稳中求进,重点在于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眼扩大有效投资,充分释放消费需求。为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数字经济“锦标赛”

纵观不同区域对稳增长的部署,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一环。目前,各地在新动能培育方面主要表现出五方面的持续深化。

新技术驱动。在科技自立战略导向下,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游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以及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领域,以及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新需求牵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发展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载体,如办公、医疗及公共服务等深度在线化。

新基建支撑。顺应未来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发展以信息网络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布局产业链创新链筑牢国之基石,为城市智慧化发展注入新基因新能量。

新模式迭代。新技术产业化加速大量创新应用和产业形态涌现,扩大新供给形成新的经济模式,这些创新应用不断催生诸如5G手机、车联网、智慧城市等新产品新业态。

新场景落地。数字科技重塑商业,新场景培育新物种,新物种开辟新赛道,新赛道成为主赛道后又不断裂变出更多的新赛道,千姿百态的新场景、新物种、新赛道,共同形成新经济生态系统。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发展可谓重中之重。报告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数字经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落成一段,预示着今年将是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大年”。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

事实上,这已经是“数字经济”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的“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1年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再到2022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

而在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各地也纷纷抢占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将数字赋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比如,广东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普惠性“上云上平台”,探索推广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场景,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庆提出,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四川则提出,积极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

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中小企业是各地经济转型的主力军,在此过程中需遵循经营规律与产业逻辑,科学评估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行业经验、管理水平、人才梯队、价值导向和信息化基础,做到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追求数字化。

在此基础上,各地以绿色发展为出发点、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眼于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提供服务,以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供应链协同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迭代兴替,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方投身到了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的“锦标赛”当中。如何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赋能产业和区域获得全要素全周期全链路的新动能红利,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路径已越来越清晰。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