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科技创新、数智赋能、价值共振!2022年三大看点

来源:财经网 专栏:朱克力 2022/01/12
分享到:

作者:朱克力博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新的一年到来,从新经济视角看,会有哪些看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并重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包括科技政策在内的七大政策。2022年的资本市场,无疑希望涌现更多的“独角兽”,以新物种的蓬勃生机,探索新规则与新秩序,引领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的一年,很可能成为科技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大年。换言之,2022年的数字经济和科技领域,恐怕少不了“独角兽”的身影。而科技创新与数智赋能,正在为其乘风而起平添“双翼”,在技术和商业之间扇动更多的价值共振。

科技创新:建造“独角兽”成长乐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紧迫性凸显。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系发展全局,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2位。连续9年排名上升,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超过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目前,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全球前30名的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现在申请的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领先于日本。如果中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3年之内申请专利数量就很有可能超越美国。

随着科技创新稳步推进,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作为部署的七大政策之一,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创新驱动力,与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并驾齐驱,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

2022年,加大创新驱动力的重中之重在于,推动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瞄准科技前沿,鼓励和引导行业优势企业自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三是着眼数字经济、生物科技、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创新,尤其要厚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沃土,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将为更多的“独角兽”建造成长的乐园。进入2022年,亟待重振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持续动能,为迈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根基。

数智赋能:培育产业互联网发展生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可见,2022年不仅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关口。“数智赋能”,从高度到深度,酝酿了更为多元、立体、垂直的需求。

在疫情的影响和催化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驱动的平台经济异军突起,由平台衍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产业互联网的视角看,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较大、成熟度较高;另一方面,金融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引擎平台、交通出行平台和物流平台等,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产业数字化和新经济发展。

可以说,各行业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推动力,都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旧有的理念、产品与商业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涌入,给数字化带来了持续变革的必要性和发展空间。

2022年,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将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生态的培育。作为数智赋能的载体,促进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企业实现产业链创新,为数字化发展强化应用支撑,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在具体路径上,一是着力发挥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二是助力降低数字化转型难度,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三是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四是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的作用,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以5G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促进产业融合创新的驱动器。2022年,将进一步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构筑以新基础设施为运行基础、新生产要素为内在源泉、新市场主体为有生力量、新协作方式为组织形态、新治理体系为长效支撑的新经济生态系统,为中国经济保持定力并开启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

数智赋能作为“独角兽”的双翼之一,在面向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时,一要支持发展产业融通平台,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措施,助力降低数字化转型难度;二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三要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帮助企业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四要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的作用,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价值共振:穿透时代的两大底层逻辑

新的一年,依然会有许多趋势继续生长。除了科技创新和数智赋能,还有两大价值正在共振,成为穿透时代的底层逻辑:一个是科技向善、商业向上,另一个是共享发展、共同富裕。

穿透时代的底层逻辑之一,科技向善、商业向上。

人是技术的尺度,“科技向善”重在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到由法律和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商业向上”意味着要锚定企业的社会坐标,善用变量为用户创造更为普惠的价值。尤其在今天,科技向善、商业向上,越来越成为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唯一有效的生存法则。一旦不符合科技向善、商业向上,就违背了最起码的生存法则,出问题就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

在笔者多年前提出的“三立三破”新经济法则中,特别强调的“三立”,实则就是科技向善、商业向上的具体体现:一是战略创新需“立志”,以格局引航,树立起始终与国家和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愿景;二是战术创新需“立智”,以数智助航,构建深度融合现代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场景;三是制度创新需“立制”,以法治护航,形成支撑企业长期发展且不断完善的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三破”(重构介质先“破介”、重塑边界先“破界”、重建规则先“破诫”)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向善的价值诉求,反映于企业行动之中。以科技向善的积极倡导者腾讯为例,目前已在30多个行业、与9000多家合作伙伴打造了超过400个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赛道上加速向前,效果初显。的确,科技企业施展数字能力,实体经济企业提升价值,同时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数字经济纵深拓展,不啻是一场价值共建。

穿透时代的底层逻辑之二,共享发展、共同富裕。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共享”被视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过去的一年,促进共同富裕被当作行动方略正式提上日程,叠加了不确定性增强的年代里,国内外日益复杂局面以及社会公众对未来的憧憬、隐忧与期许。从需求侧出发,未来将更重视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的投资,更关注长期经济发展而非短期经济增长,更致力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

公平与效率的天平,有如钟摆,现在毫无疑义地正在更多地摆向公平。战略环境的动态变化,带来战略重心的顺势调整。正因如此,“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开始成为一项原则,指向均衡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并与“科技向善、商业向上”产生联动和共振,对商业世界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关于促进共同富裕,有个比喻是这样说的:共同富裕就像做蛋糕,既要做大,还要分好。“做大”要靠高质量发展,用好创新和教育两大“原料”,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方法”,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而“分好”则要靠制度性安排,调整致富的节奏,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理想图景,就是通过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让人们过上高品质生活。

2022年已经到来。在新的一年及未来,“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科技向善、商业向上”这16个字,应时刻恪守和践行。否则,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最后,坚信“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金边”,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依然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不是吗?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