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基建投资“适度超前”,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来源:财经网 专栏:朱克力 2021/12/17
分享到:

作者:朱克力博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大政方针全面部署。在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时,会议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短短12个字,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值得思考的是,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和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模式,现在为何要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建投资,又可能涉及到哪些基建领域,后续影响将会如何?

政策考量:扩大短期需求,增强长期动能

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第二天,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出席“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解读时特别提到,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解读出中央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建投资的相关背景,并理解该政策用意在于“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

其中,“增强长期动能”,从经济学逻辑出发,有其可循的“基建→动能→产业”的转化路径。而“扩大短期需求”,则尤其是当前基于扩内需,以及保民生在内的“六稳”“六保”等综合考量。

一方面,从扩内需的角度来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要有机结合,“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进而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另一方面,从“六稳”“六保”尤其是保民生的角度来理解,是鉴于“前阶段一些地方发生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改造,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里子工程”。

此前,为夯实经济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避免短期波动影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已经释放过相关信号。

两个多月前,9月6日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刘鹤副总理就提出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表示“要善于创造软环境,持续完善法治环境,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和服务供给,保护公平竞争,反对垄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比较优势,结合不同地区产业特点,努力创新,进行差异化竞争”。

仅半个月后,9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支持民营和境外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尽管该会后公报中没有出现“适度超前”的字眼,但其中指出,“十四五”时期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显而易见,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是其基本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在。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则是当前开展基建投资的方法论。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研判的,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和严峻形势。从外部看,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内部看,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

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看,在提振内需的诉求下,促进消费有赖于居民收入提高,在经济下行期间成效难显。短期内,供给侧重点在于减税降费,需求侧主要寄望于投资发力,包括加速基建投资以及缓和房地产市场走弱等方面。

通过增加政府有效投资引导和刺激经济增长,以基建投资补内需之不足,成为必然的政策选项。

涉及领域:将以绿色数字基建为主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这里的基建究竟指向哪些领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出来后,笔者对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投资,有一个基本判断是,它与传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基建项目会有明显的区隔。

也就是说,所谓“适度超前”开展的,涉及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资的新方向,其中主要是新基建。包括面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发展等数字基建,以及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基建,可以并称为“绿色数字基建”。

诚如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所讲,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这里明确透露的是“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正是“绿色数字基建”的新基建方向。

不妨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看。纲要指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调“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

而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都与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息息相关。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关键环节,在于中间投入。这方面我国有两大类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一是石油、铁矿石、大豆等资源性产品,二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仪器仪表、公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两类行业的发展与安全都有赖于基础设施为其提供运行基础。

此前在9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审议通过。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会议指出,这主要包括五方面:

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骨干网和城域网协同扩容,开展千兆光网提速改造。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完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泛在协同的物联网。

二是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融通创新。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基础设施。

三是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度融合,增强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能力。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建设开放式、专业化众创空间,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是鼓励多元投入、推进开放合作。支持民营和境外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参与相关国际规则标准制定。

五是建立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适度超前”可发力的领域。

预期影响:赋能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4082亿元,同比增长5.2%。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9%。其中,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5%,增速不及市场预期。

今年专项债拉动投资效果不及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专项债项目的真实投资能力不足,地方为避免资金浪费和后续风险,今年发行的地方专项债不少还尚未真正用下去,部分专项债年底才下发。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政策加大对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管力度、督促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之下,专项债拉动基建的作用有望更进一步发挥出来。

12月11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着力破除产业链突出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出要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以品牌建设引领消费升级,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这里需要划重点的有两方面。一方面,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有二,其一是“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二是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另一方面,涉及政府与市场二者在其中的关系问题,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2022年,围绕“绿色数字基建”诸如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绿色投资等补短板领域,将适度超前展开基建投资。所谓“适度超前”,隐含着提高基建的技术标准,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更高,相应投资力度会更大,经济长期可持续推动力作用会更强。

可以预期,适度超前开展“绿色数字基建”投资和建设,将对未来经济产生多重影响:第一,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在加固经济托底和稳增长的基础上构筑发展新动能;第二,拓宽未来产业新赛道,更大规模布局和落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支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绿色发展;第三,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区域物理区隔;第四,为商业和消费提供新场景基础,促进后续商业应用和消费升级。

下一步,需要更好地把握好时机和火候,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真正赋能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在新基建与新消费同频共振和动态平衡中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