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节能降耗系统工程需要平衡

来源:财经网 专栏:安邦咨询 2021/09/27
分享到:

在“双碳”目标下,国内正在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其中,高耗能产业首当其冲,是降低能耗与碳排放的重点产业。统计数据显示,电力行业是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行业,占比超过50%,钢铁行业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排放来源,是所有制造部门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水泥行业贡献了碳排量的约 7%,在2020年甚至达到了14.3%的高点。此外,石化、交通等领域也是碳排放大户。也正因此,实现宏伟“双碳”目标的过程是痛苦的,将涉及到大量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能源利用技术的提升、新能源的利用,以及新产业的出现等。

考虑到当前距离碳达峰的时间只有9年多,在短期内节能降耗的压力非常大,降低能耗已经开始进入政府工作考评体系,而且今后将会更加强化。对比国内当前的现实,那么矛盾随之而来--如何平衡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产业运行?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的运用,都需要不短的时期才能实现。如果中国的能源需求没变(甚至还在增长)、产业结构没变、能源利用技术没变、经济增长的需求没变,要实现大规模的节能降耗,显然要面对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节能降耗绝不是靠单一政策就能实现的,更不是通过政府政绩考评就能强制实现的,这是个系统工程,切忌急功冒进。

实际上在前期,各地针对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行业已经直接进行了限产、停产的政策,云南的电解铝、唐山的钢铁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当前,因与能耗和排放特别是区域减排目标的更直接关联,电力成为一些地区最新瞄准的目标。广东全省已启动有序用电预案,省内多地工业企业“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南通于9月初最早开始限电后,江苏省内的徐州、泰州、苏州等多地企业已陆续接到限产通知。安徽省在9月22日起也启动了全省有序用电方案。在东北,9月23日以来多地发布限电通知,日前更是没有通知就突然停电,停电区域多集中在地市级城市和农村地区,范围已经不限于工业生产,甚至已经波及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市场开始遭遇电力短缺的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在逐步完善节能降耗的政策体系。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了能耗双控制度的总体安排、工作原则和任务举措,并绘制了能耗双控制度发展“路线图”。《方案》提出,推进能耗双控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五方面工作原则:坚持能效优先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结合,坚持普遍性要求和差别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谋划调控。

解读发改委的政策思路,可以看得出其意在谋求要理性、稳妥地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这也是其希望各地能够切实贯彻的。然而应该看到,在节能降耗方面,当前地方都在面临严格的短期性、阶段性节能降耗量化约束,而贯彻上述相关原则相对则具有长期性,更需要系统性推进。

安邦智库(ANBOUND)认为,对于中国艰巨的节能降耗任务来说,必须要找适合中国的“减碳”发展之路。短期之内,最有效的方式,是在现有产业中,采取适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的空间。

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49.8亿吨标准煤,“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了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3.2%。过去4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年均降幅超过4%、累计降幅近84%,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较快。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如果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2020年看,中国可以少消耗16.6亿吨标准煤,相应减少的碳排放总量将高达12.5亿吨,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12.7%。降低能耗水平前景可观,虽然要受制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但要看到,从节能技术普及程度看,当前我国工业上先进节能技术的普及率平均不到30%。据初步测算,未来依靠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的持续推进,203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水平还要比2020年下降30%左右。

以节能技术减低能耗和排放水平,当然也需要同时保证国内的高能耗项目在这十年间不要再大量上马、扩容。但相对于当前发展具有系统不稳定性的新能源,以适用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确是一条兼顾多种目标的可行的现实路径,起码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产业结构没有做破坏性调整,保留了产业发展的延续,为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留出了时间;(2)保障就业。不至于因为产业受冲击造成企业大量关停,进而增加大量失业人口;(3)支持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增强社会对节能减排的承受能力和认可度。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Conclusion):

在“双碳”大目标下,推进节能降耗是个复杂系统工程,关系到产业、企业、就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稳定经济的同时稳步推进减碳发展,需要谨慎平衡节能降耗与能源需求的矛盾。

(注:全文有删节)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