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克力博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等问题,提出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部署。消息一出,旋即引发市场反响和社会热议。
今年以来,高层频频提及共同富裕相关议题。但作为中央会议专题讨论部署共同富裕,这应当还是头一回。
联系到今年同时适逢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以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值此特殊节点,如何领会上述谋划与布局之深意?共同富裕,怎样才能梦想照进现实?
从需求侧补短板,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但放在今天这个时点来观察,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首先要结合现实的经济学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
如果说,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供给侧,那么,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退,从现在到2025年之前,来自需求侧的制约也越来越突显。双重制约之下,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是必然策略。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经济发展概括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四大阶段。前三个阶段的经济增长都是往上走,而到了财富驱动阶段,经济增长则会减速甚至停滞。
从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来看,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财富驱动两个阶段的叠加状态相契合,亟需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也就是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
前几年,我国政策重点关注的是供给侧,如今,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更着眼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进一步关注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意在补上需求侧的短板。
从需求侧出发,比之过去,需要更重视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的投资,更关注长期经济发展而非短期经济增长。不仅考虑经济增长总量,更致力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
开启新征程,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
从邓小平于1985年3月首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经过36年的筚路蓝缕,我国的经济总量由1985年的0.9万亿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增长了112倍。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实际增长100.8%。此外,脱贫等三大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突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论断。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就是新征程的题中要义。
今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
6月,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积极开展共同富裕的区域示范和先行先试。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0年,在全球194个国家和经济体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第63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表明,在全球189个国家和经济体里,中国排名第85位。
这说明我们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通往共同富裕注定是一条崎岖之路,要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城乡、居民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拦路虎”。
明确标准,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富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的这次会上,官方对共同富裕标准进行的明确界定。相关报道将其概括为“三多”和“两靠”。
“三多”:一是人数多,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二是内容多,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裕;三是步骤多,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逐步实现。
“两靠”:实现共同富裕就像做蛋糕,既要做大,还要分好。“做大”要靠高质量发展,用好创新和教育两大“原料”,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方法”,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而“分好”则要靠制度性安排,调整致富的节奏,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这次会议还部署了重点工作,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同时强调,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这就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更均衡、基层保障更精准,在分得匀的同时还要兜得住,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水到渠成,橄榄型结构撑起品质中国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品质社会。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求经济上更为高效率的发展,也需要更平等、更包容、更可持续和更安全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
具体而言,更为顺应新阶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导向,更为体现未来高品质生活的价值引领,从侧重数量的维度转向实现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等多维度全方位的同步提升。
高品质社会重在改善收入分配,缩小不同群体和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同时也离不开高效能治理和全方位创新的支撑,以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协同。
迈向高品质社会,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基本诉求。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趋向合理化,居民收入结构呈橄榄状,社会人口绝大多数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基尼系数稳定在0.2左右,社会职位公平竞争,消除各种歧视,社会秩序良好。
全面小康之后,也适逢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面向共同富裕的新愿景,进一步创新经济理论,建构品质经济学,重塑新经济结构和分配体系,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构筑高品质社会,建设品质中国。无论在设想上,还是在现实中,品质中国,都会是一种更为可行也更具温度的新经济社会形态。
做好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答题。显然,这不能一蹴而就,不可急于求成。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政策目标,此次中央做出专门部署,也是适应当前进入新时代,各方面发展处在新阶段的应势而谋。
在将来的实现路径上,应当保持过程意识,统筹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蹄疾步稳,方可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