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克力博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东方大国,作出了永续发展的战略决断。
随着实现“双碳”目标成为需要长期执行的国家战略,一个能源大变革时代正呼啸而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指明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重要目标,既为能源发展锚定了前行方向,也为能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新时代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推进“双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幸福。这都是应当了然于胸、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和事业根本,驱动和保障各个领域的长足发展。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方能以大使命和大方向引领新变革,以大觉醒和大担当开启新塑造,以大利益和大格局共享新世界。
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的发展环境在新形势下持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能源领域如何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实现“双碳”目标,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大使命 大方向:双碳战略引领能源新变革
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绿色承诺,此后又多次在国际场合向全世界阐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既对外体现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也对国内强调了要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充分决心。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过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则是指通过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将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减至最低程度,然后通过森林碳汇或碳捕集等其他方式,抵消掉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源与汇的平衡。
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提出的“2℃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作出“双碳”战略决断,对中国而言,既有全球气候治理和环保因素,也有能源换道升级的考虑,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民经济当中,能源居于重要基础性产业的位置。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行业除了自身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要在整个经济社会当中,发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而无论从环境保护、能源结构、产业升级的视角,还是从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来看,碳排放都是绕不开的“结”。这就需要通过一个指标即碳排放量,来引领发展并检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成效。“双碳”战略由此应运而生。
如今,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但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从生产到生活体系都要转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不可谓不大,“双碳”目标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相比之下,美欧日韩等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较早,产业结构上,高能耗、高污染相关产业已经迁出;能源结构上,低污染、清洁能源占比较高;技术上,碳吸收、碳存储技术较为先进;制度设计上,有成熟完备的碳交易市场……所以,均已率先实现了碳达峰。
而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多是资源型国家,工业相对薄弱,能耗就不大,碳达峰对其而言也不是问题。因此,中国的任务可以说最为艰巨的,离碳达峰目标仅有15年,再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也只有30年的时间,不啻是一场大考。
作为引领能源新变革的大使命和大方向,未来几十年,这场大考会持续影响和全方位重塑我们的经济社会。我国能源领域将以更大决心和举措,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要抓手,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一场新的能源变革也正蓄势待发。虽道阻且长,笃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觉醒 大担当:绿色发展开启能源新塑造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全面提升我国发展水平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抉择,对我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
能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明确了能源作为基础性产业,要起到保障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作用,也强调了保障经济安全运行是能源部门的首要作用。
作为推进“双碳”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能源行业应当积极融入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能源部门的资源开发、加工转换和终端消费过程,是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另一方面,能源行业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之一。正因如此,唯有以更大的觉醒和更大的担当,能源领域才能主动作为开启新的塑造。
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双碳”目标明确了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对化石能源中远期发展路径设定了新边界,需以此为约束,倒排达峰时间表。为此,应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好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需将清洁低碳能源从此前作为能源增量的主流转变为主导。
未来能源行业,除了要继续为生态环境改善做努力外,还要在碳达峰上加大应对力度,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全方位贡献。包括支持有条件的部分地方和行业在达峰上做出表率,相应区域、行业的化石能源消费也应率先达峰。
可以说,在继续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加大力度实现碳排放达峰,将是能源行业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能源行业支撑全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尤其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节能对绿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在“双碳”目标下,必须顺应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绿色转型和产业跃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强力推进能源绿色革命和气水土污染治理,促进绿色技术、绿色资本、绿色产业有效对接,有力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大利益 大格局:多元融合共享能源新世界
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踏上全新的征程,不仅意味着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也需要更加健全的社会分配体系以及更为均衡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这对进一步深化更具包容性的经济社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能源的逻辑出发,无论是作为供给侧的发电和储能端,还是作为需求侧的用能和消费端,未来必然是多元融合的趋势。这要求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阔视野,加大协同,使能源在全生命周期内达到效率最高、社会成本最低的状态,创造更多的民生福祉。
想要达到这个状态,应以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基于“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革命和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即“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方针,按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发展愿景,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深化,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渗透。能源行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努力探索多能互补、智慧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场景日新月异。
与此同时,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是能源发展的最大竞争力所在。能源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对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的内生需求,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能源利用方式及效果的预期更为明确。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除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还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为2030年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目标做好衔接。
而在做好衔接和兑现目标的过程中,能源投资和商业领域蕴藏着巨大的绿色机会,将成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之源。对于各行各业尤其是不同的能源利益主体而言,唯有超越局限自身发展的“小我”,拥抱更大的利益和更大的格局,才能真正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多目标系统协同共生,开辟多元融合的新天地。
在“双碳”等多重诉求下,能源系统将从集中式逐步向分布式转变;可再生能源比重将越来越高;短期内虽将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但将以更高效和清洁的方式使用;输电网络尽管面临更大挑战,也将变得更智能、更坚固……于此基础上,面向未来40年以及下一个百年目标,可以预期,在能源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场景和科技创新对能源的赋能场景交相辉映中,一个能源新世界必将破壳而出。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只要心怀“国之大者”,就能共享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