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张奥平:中国经济上半年12.7%增长背后的三大重点

来源:财经网 专栏:张奥平 2021/07/15
分享到:

作者:张奥平 知名经济学家、创投专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

如果用四季更替来比作中国所处在的经济周期,那么今年三、四季度将是冬季的尾声,2022年一季度或将迎来新的春季,那时中国经济将会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重点一:上半年经济主要靠外在动能出口支撑,内在动能投资与消费相对偏弱,下半年将逐步“反转”

从三驾马车的数据来看,上半年出口依旧保持强势,同比增长28.1%。这体现了,虽然全球疫情已实现一定的初步控制,作为最终需求国的发达经济体也已开始逐步的复工复产,但中国依旧是全球制造能力最为全面与稳定的国家。因去年“低基数效应”减弱,出口在下半年虽增速会边际放缓,但仍将维持在高增长水平。

投资与消费目前相对偏弱,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但从修复态势来看,消费与投资均已开始边际改善。

首先,上半年财政发力整体较弱,前5个月公共财政赤字盈余近3000亿元,与2020年前5个月的公共财政赤字1.26万亿元,相差1.55万亿元,下半年具备充足的发力空间,整体投资将更加稳健。

其次,伴随着央行7月15日降准0.5个百分点,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将逐步得到缓解。中小微企业背后的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将得到一定的提升,就业将稳定增长,大量的消费力也将逐步释放。中小企业与其背后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发展欲望才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流动性”,没有“流动性”的中国经济将很难有坚不可摧的“市值”。

可预计,伴随着下半年全球其他资源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出口将难再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核心动能将从外在出口转为内在的投资与消费。而内在动能投资与消费才是中国经济实现双循环战略中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痛点”。

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逻辑与关注点将重新聚焦于投资与消费。预计伴随着下半年的稳步恢复,至2022年,投资与消费将恢复至疫情前的常态化水平。

重点二:上半年经济通缩压力大于通胀,下半年将逐步得到缓解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5%,一季度同比持平。其中,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1%,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0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8.8%,涨幅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关于中国6月份PPI同比上涨8.8%,却为何还要进行降准,“用宽松治理通胀”的讨论十分不专业。

首先,中国6月份PPI同比上涨8.8%,但是CPI仅同比上涨1.1%,CPI即便剔除因猪肉的主要拖累影响也仅同比上涨1.9%,距离2%-5%的温和通胀水平具有一定空间。这背后显示了上游通胀向下游传导不畅,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处于发展“停滞期”,终端消费疲弱。经济正被通缩的强大地心引力所深深吸引,而不是通胀。

其次,市场中出现“用宽松治理通胀”的不专业讨论,本质是过于关注经济短期周期的变化,而忽略了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

终端消费疲弱,消费者消费欲望丧失一旦形成惯性,将会使得经济陷入更长期的增长停滞困境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经济体在疫情严重期,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直接给居民发钱,在经济复苏期提升了通胀容忍度的原因。

中国经济因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目前韧性更强,正常化的货币政策空间充足,但仍需更加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就业环境等问题。

所以,通过降准而不是降息的方式,便是为了解决目前经济的短期“痛点”,防止经济陷入更长期的通缩之中。

可预计,下半年伴随着投资与消费的改善,央行货币政策将更加“以我为主”,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通过不搞大水漫灌的正常货币政策,进行结构性的宽松,使得中国经济逐步走出潜在通缩困境。

重点三:上半年亮点在科技,新基建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能量正在加速释放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6月份环比增长0.35%;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1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7%、12.0%,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1%、9.5%。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最为强劲的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7%,这也是上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自2020年实施新基建战略,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了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首位后,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全面崛起。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换挡期,能否快速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就要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能否从要素与基础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要推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有良好的新技术基础设施环境。中国新基建的提出就是为了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其中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基础设施等。

可预计,伴随着新技术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完善,中国科技创新的效率将实现大幅提升,这也将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