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查询:

朱克力: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数字湾区”

来源:财经网 专栏:朱克力 2021/07/02
分享到:

作者:朱克力博士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改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直面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唯有通过减少能耗和提高效率来实现。从降本增效到提质创效,产业和经济的绿色化转型一定离不开数字化助力。

笔者建议,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有必要也有条件先行打造“绿色数字湾区”,做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区域典范。

数字化和绿色化天然是对孪生体

从全国情况来看,当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有哪些关键结合点?

过去,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点比较少。随着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近40万亿元,占GDP比重近四成。

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加快了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可以说,数字化和绿色化天然是对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孪生体。

数字经济在整体上是符合绿色低碳的,但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之前,二者的发展,事实上是不同步的。

比如,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为碳排放提供可测算、可规划的量化参数标准,为碳中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好预判,有效减少很多领域不必要的碳排放,但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等数字化新基建也带来巨大的电力和算力能耗,又成了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对于这把“双刃剑”,要在认知上厘清。

数字经济是手段,绿色发展是目的,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关键是咬定青山、锚定绿色,以“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为导向,引导数字经济始终行驶在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主引擎。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未来在哪个领域可能取得的绿色效益最为突出?

不难判断,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通过数字经济赋能,无论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还是在数字能源、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等领域,预期都将取得突出的绿色效益。

例如,在能源数字经济领域,电力和算力构成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引擎,基于强大的算力支撑和海量数据基础及平台支持,促进能源流、信息流、业务流耦合,提高电力的安全性与清洁度,进而反向赋能算力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电力和算力的螺旋式上升,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不断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绿色效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绿色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站在区域视角来看,各地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融合的深度不尽相同。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

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方面,具备较多的独有优势。从数字经济的基础来看,近年来,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5G基站和用户规模、4K用户和产业规模、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等均为全国第一,香港数字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澳门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1

图:2016—2019年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与地区GDP比较(来源:中国信通院)

从绿色发展的优势来看,香港在大湾区是遥遥领先的,澳门积极开展国际清洁能源合作,而广东的绿色发展程度也位于全国上游水平——当然内部差异较大,其中排在前面的是深圳、广州和珠海。再加之粤港澳在制度和技术结合上的优势,大湾区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高地。

大湾区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上,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实践经验。无论是行业标准制定,还是对全球市场的引领,都有较强优势。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等领域,也有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的优势,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迁,向绿色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加快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将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绿色数字湾区”。建议制定绿色数字城市的湾区标准,探索绿色数字发展的价值实现机制,以数字化推动湾区城乡绿色低碳转型。

而事实上,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本质是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同步转型,离不开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协同创新。

那么,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数字技术有哪些?应当讲,其中能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绿色数字技术及新基建,具体的重点是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信息网络,发展绿色存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面对绿色发展的需求,这些数字技术要进行怎样的创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降低碳减排强度,助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元器件、数字终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脱碳和零碳技术突破,促进绿色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基础。

以数字化推动湾区城乡绿色低碳转型

数字经济企业融入城市,需要政府做好数据共享、场景开放等基础且关键的工作。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做得如何?

应当讲,从全国来看数字化治理尤其是数字政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成效较为突出,但内部也有不小的可提升空间,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有待进一步弥合。

数据共享、场景开放是数字经济企业融入城市必由之路,如何做得更好?国内不少城市正在积极探索。作为成都新经济战略顾问,我跟踪和观察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以创新激励为主的场景供给,在理念和做法上有前瞻之处。

过去各地的传统产业政策,主要是以“给优惠”为导向,侧重于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采支持、融资干预等。

而场景供给主要是以“给机会”为导向,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基于市场导向,将城市发展需求明确为可感知、可视化、可参与的机会,引导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形成城市发展的新竞争点与内生动力。

类似这种面向新经济的场景思维和政策模式,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数字湾区”亦有所借鉴。

放眼各大区域,当前,国内已经有不少数字经济商业化模式相对成熟的案例。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双核一廊两区”数字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站稳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梯队。

未来,还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有产业优势,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上继续做出表率,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打造“绿色数字湾区”。

一是加快工业流程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制造等,形成“绿色数字湾区”的数字智造新模式。

二是加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交通、工业、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商用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融合型新产品应用,营造“绿色数字湾区”的数智产业新生态。

三是协同线上线下响应和满足民生需求,培育共享经济、社区经济、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数字经济新业态,丰富“绿色数字湾区”的优质生活新场景。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