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保障粮食安全从种子入手, 攻关“卡脖子”技术

来源:《财经》杂志 专栏:财经十一人 2021/03/22
分享到:
导语

中国的大豆和玉米供给长期依赖进口,面对多种不确定因素。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而这有赖于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和科学的种植方式

 

行业观察|保障粮食安全从种子入手,攻关“卡脖子”技术

一家种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检验优质玉米良种。图/人民视觉

文|莫云

3月中旬,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主力合约盘中最高达到每蒲式耳14.6美元,为2014年6月以来交投最活跃大豆合约的最高水平。玉米的价格自2020年开始上涨,这一趋势也受到农户和粮食贸易商的关注。

除了主要生产国的减产因素,中国等国家强劲的进口需求也是这两种粮食价格一再推高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水稻等口粮充足,但是大豆、玉米为主的饲料粮短缺,长期依赖进口。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越来越重视饲料粮,这与老百姓的食物消费结构有很大关系——过去都是吃饱,现在要吃好,对肉蛋奶的需求逐步提高。饲养牲畜需要大量的大豆、玉米等,因此中国对这些饲料粮的需求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非洲猪瘟后,中国的生猪产能正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有不少大企业进入养猪业,目前正是需要大量饲料供应的时期。

因此,中国对玉米和大豆的进口需求在短期之内不会下降。然而,疫情和国际政治、贸易局势变幻莫测,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减少对国际供应的依赖。徐旭初表示,这并不是要完全自给自足,在自由贸易的状态下,中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关上大门。“但是饲料粮的饭碗也应该端在自己手里,这是涉及到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安全的大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粮食产量要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数字,既是过去六年中国粮食产量所站上的台阶,也是“十四五”时期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大篇幅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安全”被放在了首位。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问题也被提至更高的高度。

目前,中国无论在种业还是耕种方式上,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差距。种业方面,本土企业对科研的投入有限,生物技术面临“卡脖子”的窘境;种植技术上,大量小农户仍然依赖经验性耕种,化肥的不当使用损害了土壤结构,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亦是挑战。

正是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中国企业这几年在并购市场上动作频频。中粮集团在2014年和2015年分两次完成收购来宝农业100%的股权。来宝农业的核心业务是从事谷物、油籽、糖的采购、存储、加工、运输、分销和贸易。2017年,中信农业基金和隆平高科完成对陶氏化学在巴西的玉米资产的收购交易。

同在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全球农业科技巨头瑞士先正达(Syngenta AG)。2020年6月,整合了瑞士先正达、以色列安道麦,以及中化集团旗下农业业务的新公司先正达集团正式运营。根据AgbioInvestor和Kynetec在2019年的数据,先正达集团在植保和种子领域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

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美国两大化学巨头杜邦与陶氏合并成立科迪华、德国拜耳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之后,全球种业形成了中国、美国、欧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这三大集团在全球农化市场的份额接近50%,未来中美欧的“三国杀”将是主旋律。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对笔者表示,中国农业要创新,种业科技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支持,推进科研投入、科技体制的改革,还需要它们放手,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的创新。

种子问题是重中之重

“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形势仍然严峻。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7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从粮食种植所需耕地来计算,中国的自给率只有70%。增加耕地面积是中国的难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耕面积每年不可逆地减少40万公顷。

从主要饲料作物来看,产需量并不匹配。其中,玉米年产量2.6亿吨,自2010年起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2020年的净进口量约1129万吨;大豆年产量1960万吨,国内供给严重不足,2020年的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的时候,全球有18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了农产品的出口,有20个国家增加了粮食的储备。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粮食的贸易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近期,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布预警,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备已经降到了历史的最低位。

因此,提高玉米和大豆的单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是中国提升自身粮食供给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提高单产,关键在生物育种

虽然中国口粮亩产世界领先,但玉米、大豆等重要饲料类作物亩产远低于以转基因种子为主的美国、拉美地区,单产不足农业发达国家60%。玉米、大豆提高亩产,需要依靠生物育种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在产业发展、科研体系、技术攻关三个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生物技术是当前中国种业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核心短板。中国种业科技整体仍处于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的发展阶段,而美国的种业技术已经步入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生物技术育种阶段。在全球种业竞争已经步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大背景下,中国种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原创性少、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落后于人,面临“卡脖子”的窘境。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短板,也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会议明确,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此前,生物育种作为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已经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中国农业市场潜在的结构性调整空间,是国内外涉农企业未来广阔的市场。生物育种将成为国内外涉农企业的主攻方向之一。一旦中国采取进一步更加明确的措施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应用,种业龙头企业先正达集团和隆平高科等都将摩拳擦掌,向这项“卡脖子”技术发起挑战。

《证券日报》报道,隆平高科旗下的两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平台杭州瑞丰、隆平生物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杭州瑞丰自主研发的瑞丰125已于2020年1月份获批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隆平生物自主研发的LP007,一次性导入全球最全的多功能基因片段,可缩短产品研发的时间周期和性状回交转育成本。

然而整体而言,中国本土的农业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成果尚有很大的欠缺。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樊胜根对笔者表示,相比国外的大型农业公司,中国涉农企业的科研能力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育种技术专利都在大公司手上,先正达集团这类国际巨头每年投入在科研的资金高达十几亿美元,它们拥有自己的科学家,也可以对接全球的科学家,在商业化方面也做得比较成熟。大部分中国的涉农企业,优势在于规模大,但科研能力并不强。”

据了解,先正达的年度研发投入占比显著高于中国行业水平,2019年其研发投入13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全国种子企业合计研发投入为42亿元人民币,不足先正达集团一家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樊胜根表示,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其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服务于中国,帮助解决“卡脖子”问题。

成为中资企业之后,先正达集团正逐步把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中国进行施展。先正达集团目前在中国的种子业务包括先正达种子、中国种子集团、荃银高科和三北种业。该公司已在北京、武汉和陕西杨凌布局研发中心,并正在建设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中国种子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其中玉米、大豆种子市场规模合计近400亿元,这些都是新型育种技术的潜在市场空间。预计未来5年-10年,新型育种技术生产的大豆、玉米种子国产替代率每增加10%,国内市场份额将增加40亿元。

先进的种子要配科学的种植方式

提高玉米和大豆的单产,除了在种子方面下功夫,种植方式也具有很强的科技含量。

徐旭初表示,提高单产,需要改进种植技术、提升装备化程度,也要探索更为有效的种植方式,比如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主粮价格受到宏观调控较强,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价格天花板,这就意味着种植主粮的面积如果太小就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因此规模化对于主粮种植尤其重要。而当前在中国,仍然以30亩以下的小农种植为主。

目前,中国农业经营相对分散,依赖经验性耕种,现代化程度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以玉米和大豆为例,生产中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42%和32%,比美国高出38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与农业可持续方面紧密相关的环境保护也是中国目前的另一短板。植物保护投入方面,中国耕地长期过量使用低端产品,农药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植保科技水平,特别是用于解决多病虫害的先进创制产品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黄季焜对笔者表示,在绿色发展方面,过去几十年,化肥的使用对提高粮食产量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环境、土壤结构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要达到降低化学品的使用而不减产,就需要有效育种技术,种植能够有效的吸收养分、抗虫抗病的品种;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化肥使用方法、提高化肥质量,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先进育种技术不能脱离于植保而单独落地。随着育种技术的引入,植保产品也需同步配套升级。目前中国植保产品使用量占全球总量的43%,而产品销售额仅有全球总额的11%。

中国的植保瓶颈,内外皆有原因。一方面,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中国农资投入品企业作物保护等产品的供应能力与实际需求同样存在显著的不对等。全球植保龙头的前五大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市场70%的份额,国内植保企业前五大则仅占约国内市场20%的份额;技术水平上,全球约有500种至600种的创制药,其中国内自主独立开发的产品在10个左右。

另一方面,外资审批程序等因素未能大规模导入。不过,自2017年先正达成为100%中资企业以来,这个问题正在得到有效改善。先正达集团正在中国推行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业务模式,这是对精准耕种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就是科学地指导农民何时播种、如何施肥除虫、何时收割。

种业的传统链条是基于研发出的新产品去找市场,反馈周期较长,而MAP可以通过数字化捕捉到种植端的需求和痛点,缩短信息链条,指导未来产品的研发和种业相关技术服务的推广。目前,阿里巴巴与先正达集团的MAP业务合作种植的一款“超级苹果”,在508项农药检测中“农残未检出”,商品果率达到70%,高过同产区苹果10%-15%。

此外,MAP也为种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销售渠道。现有种子销售模式多为多层级经销商销售模式,东北等地区的渠道加价甚至达到种子出厂价的100%;随着MAP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市场可以直接接触到种植户,未来可能会产生种子行业的渠道变革。

将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及科学经营管理方法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大转变方向。以MAP模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融合主体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有利于节约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绿色种植,对于中国定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也将作出贡献。

版面编辑:黄端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