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展望“人本消费社会”新图景

来源:财经网 专栏:朱克力 2021/03/15
分享到:

作者:朱克力博士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经济智库(CiNE)院长

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四章第一节题为“全面促进消费”,提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的历史大进程中,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达一定水平,就更加趋近于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临界点或拐点。可以预期的是,这个拐点不会是眼前的一两年,更可能是一个从“十四五”开始贯穿多年的时光区间。

01 临近拐点: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前夜

国外发达国家,经历过从工业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型逻辑。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社会,本质在于消费的大众化,即大量过去作为高端消费品的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也被称为大众型消费社会。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经济上,生产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得以缓和;政治上,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也大为减少。

但这种传统的大众型消费模式,一方面也带来了物质化的弊端,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经历的传统大众型消费社会相比,中国在新经济发展时期,有望走出一条更为现代的新型道路,笔者称之为“人本消费社会”。

顾名思义,“人本消费社会”基本内核是以人为本,主要特点是尊崇共享、回归自然,重视环保与简约,注重消费品质和结果。基于新经济时代的互联网生态,在人本的内核下,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人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共同享用产品或分享服务,因此对这种新型消费模式构建的社会形态,也可以叫“协同消费社会”。

从本质上看,这是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经济”相匹配的新型社会形态。

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和迎来“人本消费社会”或“协同消费社会”,恰恰是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更为宽广辽阔的社会动态场景。

在经济学含义中,消费本身代表需求、具备购买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某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与需求相对应的购买力,这也是传统政策失灵的场域。

新型消费倡导的是人本消费、协同消费、共享消费,对创新提出了很实质性的命题,因此,鼓励消费从本质上就是鼓励创新,只要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他喜爱的产品,自然会有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产品脱颖而出,为“美好社会”添砖加瓦。

02 跨越难关:遵循“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

同时必须看到,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具有基本面意义的大趋势。

由生存型消费需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需求不断升级,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速远高于食品、衣着、居住等物质消费支出增速,低品质消费需求向中高端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以线下消费方式为主逐渐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升级。

除消费类型出现明显升级趋势外,消费升级特征和表现也更为多元和丰富。

尤其是消费内容、消费品质以及消费方式等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开始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并且更加关注商品的品质、购物的体验以及其他多元化需求。

当然,局部存在的消费结构性分化或消费分级的态势,在消费类型、消费群体和消费城市上也有所体现。但这种分化仍然不构成主流性的趋势,整体上的消费结构升级依然是大势所趋。

从实际情况看,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目前还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些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跨越转型难关。

为此,笔者建议遵循“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其中,重塑边界先“破界”、重构介质先“破介”、重建规则先“破诫”,这是“三破”;战略创新需“立志”、战术创新需“立智”、制度创新需“立制”,这是“三立”。

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三破三立”,改革和创新二者不可偏废,也不会一蹴而就。

当前,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需失衡以及较高的抚养成本,导致居民边际消费下降。在“三破三立”新经济法则之下,从消费供给创新、消费感知提升、消费格局营造、消费理念引导、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可望最大程度缓解大众对消费的“后顾之忧”。

03 场景先行:调动各方力量共建消费型城市

在推进新经济发展与加快建设消费型城市的创新实践二者之间,有望形成一定的耦合关系并构建出新的“经济-社会范式”。

其中,发展新经济侧重经济维度,建设消费型城市侧重社会维度。由此,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消费型社会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市新治理逻辑的顺势而为之举。

城市主动作为,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建设消费型城市,迎接“人本消费社会”或“协同消费社会”的到来。这对未来发展形成新经济唱主角、新动能挑大梁、新场景成气候、新治理护好航的“新经济都市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人本消费社会”或“协同消费社会”,需要以“场景先行、服务市场”为基本理念,优化营商环境,向市场提供普惠式机会和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营造适应新技术趋势和新消费需求的应用场景,培育城市新经济产业,逐步发展形成“产城融合”和“产才融合”的新经济城市和新经济都市圈。

在城市新经济的带动下,基于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寻求市场化逻辑下的均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振,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通发展。

版面编辑:文静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