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云
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习近平主席早就强调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目标非常清晰,扶贫攻坚这个基础夯实之后,现在就是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而达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已经体现出了这种新的思路。
2021年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8年聚焦农业。与过去17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次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写入了标题。往年的一号文件中,“农业现代化”曾多次出现在标题之中。这次多了一个“农村”,看似差别不大,实则蕴含着中央农业农村政策的战略升级。
脱贫靠帮扶,振兴靠赋能。结合今年一号文件,十四五期间,把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应用到农业和农村,是三农工作升级的必要手段和必经之路。“体系建设”是今年一号文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可见未来的整体思路是让农业和农村更好地融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中国最广袤的农村,不可能是被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所遗忘、抛弃的角落。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已经被看见,工业、城市的发展成果正在并且继续延展到农村。
体系建设、无缝衔接的第一步,是基础设施的升级。因此,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其中,以数字化技术改造农业、赋能农村,成为重中之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村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实现新时代的城乡并轨。
与传统的基础设施不同,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仅仅依赖政府的“输血”,也需要更多拥有专业能力的社会力量帮助农村“造血”。理想的方式是政府起主导和监督作用,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进来,最终让农业和农村受益。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巴巴这类科技公司大有可为:打造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介入产-供-销-研等全链路,升级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阿里巴巴集团利用整个生态体系的数字化能力,持续8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转型升级进行赋能,是最早布局农业的科技企业之一。它站在数字技术的高处,已将农村战略(2019年升级为内需战略)作为集团三大核心战略之一,对于农业全链路数字化的建设拥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和经验。
据统计,8年来,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最近3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
全面脱贫之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在阿里这类科技企业的助推下加速前进。
新基建需要科技企业
在过去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关键词分别在2016年、2018年、2021年出现过。过去,这个词只是偶尔出现在正文中,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被起上文件标题,其重要性也提升到了“举全党全社会之力”。
徐旭初分析道,今年的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乡村建设也被摆在重要位置。“相当大的精力需要放在乡村基层建设上,中国农民还需要进一步城市化,但是现在城市已经比较难吸纳他们了。把乡村建设得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农民生活在农村就能富裕富足,拉动内需。”
文件中把“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单独成段,其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是一大重点。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指的的修路、通水通电,新基础设施则更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化系统。“中国要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搞数字乡村。”徐旭初表示。他认为,数字技术运用在城市管理上,已经有了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项目,这些经验同样可以被运用到农村,未来也可能出现“乡村大脑”。
这就需要相关社会力量的投入和支持。一号文件关于乡村建设方面有一个新表述:“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提到,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引导社会资本是一个重要手段,乡村建设不能单纯依靠财政的投入。
除了引入社会资本,科技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许多前沿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一个都不能少。有能力掌握并运用这些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在城市中和不同的产业中运用这些技术多年,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成熟的解决方案。把这些经验复制到农业和农村建设中去,显然要比从零起步见效更快。
实际上,科技企业一直在做扶贫助农的工作了,它们对这个领域并不陌生,也有的是热情。过去几年间,多个部委对阿里助农模式予以肯定。2013年10月,阿里巴巴获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2016年,阿里巴巴获民政部颁发的“第九届中华慈善奖”;201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月22日,商务部研究院发布《中国经验贡献全球农业发展和农村减贫研究工作报告——以阿里巴巴“亩产一千美金”为例 》。报告称,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巨大,成功经验值得向全世界输出。其中,阿里巴巴的助农模式值得向国外推广。
相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大多聚集在流量模式上,阿里巴巴采取的是最重的投入,在全产业链均有布局,围绕乡村“最先一公里”,进行数字化仓配体系的搭建,并用科技介入到种植环节。科技前置、市场前置,这样的科技企业可以做到一件事——让农产品有计划地生产。它的目标是“通过数字应用,让农民富起来”,而非在最后的销售环节“收割农民”。如此,才能让农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目前已初步建成以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包括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从源头组织“数字化生产”;900多个菜鸟县域物流共配中心、云南、广西、四川、山东、陕西5大数字化农产品产地仓和全国各地的销地仓及盒马、大润发门店构成“数字化流通”网络;淘宝天猫领衔“数字化销售”矩阵。
“互联网企业带着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不意味着要让他们做不擅长的事——他们不是直接去种田,而是用数字技术为种田赋能。”徐旭初说,阿里巴巴在农业产业链中,已经在相当比重上占据了产后的销售环节,逐渐向产中的物流仓储环节推进,亦可向种植端大胆涉足,这也是它参与农业现代化的机会之所在。
打通“最先一公里”
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迈进之后,科技企业的助农工作也必然会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挑战。
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新时代的城乡并轨。过去的“并轨”指的是建造物理上的公路、马路、村道,现在则是要打通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这两条轨道。
消费品下行这条路首先是菜鸟网络这类公司的机会。穆迪投资者服务副总裁王颖表示,中国计划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这将进一步增强领先物流企业的市场地位,且对其具有正面信用影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的网络零售量将逐步增长,这反过来又将提振快递服务需求。
更难的是农产品上行。在数字农业中,有一个“最先一公里”的概念,指的是农产品采摘后商品化的第一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朱明表示,农产品保鲜最重要的环节是在采后的一段时间。美国农产品采后预冷率达到60%-80%,中国目前只有5%。中国果蔬产品在“最先一公里”的损耗率高达15%-25%,也就是说,在农民手里,产品没卖出去就烂掉了两成左右。
阿里巴巴正在坚持做这件最困难的事。自从2014年阿里提出农村战略,至今在整个农村电商物流基础建设上投入了超过100亿元。阿里近年来在“最先一公里”持续重投入,打造农产品产地仓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一体的数字化仓配体系,减低农产品流通损失率,支持产地农产品提早、加快实现质量标准化,推进农业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阿里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持续重投入起到了显著效果。2020年3月,在30多位农业专家的推荐下,阿里对接了500个农业基地,迅速恢复了农产品供应链,淘宝村淘宝镇数量逆势上扬。
“最先一公里”再往前,就到了源头种植端。这涉及到在一号文件中被提升到空前高度的粮食安全问题。然而在农业的整个产业链中,“靠天吃饭”的种植环节难度最大。引导农民更精准地生产,也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正在布局的方面。
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覃衡德表示:“文件中强调的加快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并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布局并取得了一些心得。我们的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使农户与现代农业得到有机衔接,引导和培育农业新型主体得到高质量发展。”
目前,阿里巴巴与中化集团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事业部合作种植的一款“超级苹果”,在508项农药检测中“农残未检出”,商品果率达到70%,高过同产区苹果10%-15%。此外,阿里巴巴与农业科学家将着眼破解农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农村金融发展是科技企业的另一个发力方向。一号文件要求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用社会血液激活农业产业的活力、夯实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
然而,金融机构参与农村的工作并非易事。农村的借贷渠道相对城市来说十分有限,其个人征信和企业信用信息也相对匮乏,并且缺乏有效抵押物。科技企业已经着手解决这一难题。2020年下半年,阿里巴巴推出代号为“大山雀”的农村金融风控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识别土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也就是农户的抵押物,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
据了解,网商银行已经深深扎根乡村——截至2020年12月底,通过云计算、卫星遥感,IOT等技术,全国累计超过1700万涉农县三农用户获得网商银行无接触贷款,解决了农村信贷最后一公里难题;网商银行已与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超过770个县域政府达成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县域及农村的小微贷款可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