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瀚视野观察
作者:江瀚
最近一段时间要问中国零售市场什么东西最红火,相信免税店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零售市场说一不二的当红炸子鸡,如果你不说点免税概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还在这个市场上作为重要参与者,那么免税能否成为在互联网全面影响下零售市场的救命稻草呢?是不是免税真的是粘上就能火的概念呢?
一、免税概念的异常火爆
说起免税概念的大火无疑要从一家公司说起,这就是王府井,5月之前的王府井仅仅是中国广大零售市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参与方而已,然而从5月份开始,王府井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月之前,王府井股价徘徊在11元/股左右,5月开始气贯长虹一路上涨,至其6月10日发布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时,股价涨了一倍多。这甚至引起上交所的关注,为此发去问询函。
6月10日起,王府井的上涨势头更猛,涨停不断,到7月9日,短短一个月内,其股价高点达79.19元/股,相比4月的约11元/股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早已拥有免税资质的行业龙头,中国中免股价从年内低点65.78元/股一路攀升至7月24日创新高的228.5元/股,总市值超过4000亿元。
面对着免税概念的气势如虹,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企业开始纷纷下场努力布局免税市场,在王府井之后,百联股份、鄂武商、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南宁百货、友阿股份、步步高等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已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申请。公告一经发出,各家公司股价纷纷上涨。“免税牌照”似乎成为传统百货公司转型的新途径。就以百联股份为例,公司6月11日公告称,股票于6月9日至11日连续3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浙商证券研报称,我国免税业务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指定专门的公司经营免税业务,免税零售经营牌照稀缺。2006年,海关总署将免税经营单位定义为“经国务院授权批准,具备开展免税经营资格的企业”。我国对免税业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的政策,各类免税业态均以授权牌照、指定专营公司的模式运营。而作为政策保护回报,国家规定:凡经营离境免税业务企业需按免税商品销售收入的1%向国家上缴特许经营费,凡经营离岛免税业务企业需按免税商品销售收入的4%向国家上缴特许经营费。
虽然看上去管理严格,但是免税真的是非常赚钱,有多赚钱呢?以中国中免为例,其2019年年报称,报告期内,公司商品销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69.67亿元,同比增长36.79%,毛利率为49.55%。相比于其他百货只有2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免税店真的是个香饽饽的存在。
与此同时,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新政正式实施,迅速激起了大家的购物热情。现在,新政实施已满一个月,海关总署数据显示,7月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购物旅客超28万人次,免税销售金额超过了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倍。
如此红火的免税概念真的能成为中国零售产业的救命稻草吗?
二、免税真能救零售产业吗?
说实在在免税概念推出之前,中国的零售产业可谓是一片愁云惨淡,根据公开市场资料显示,各大百货企业今年上半年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南宁百货实现营收1.54亿元,同比下滑67.77%,净利润亏损390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9879.46%;中百集团实现营收39.54亿元,同比下滑10.45%,净利润亏损1.7亿元,同比下滑739.94%;王府井实现营收15.2亿元,同比下滑78.79%,净利润亏损2.02亿元,同比下滑150.16%;百联股份实现营收98.36亿元,同比下滑30.94%,净利润2652.14万元,同比下滑91.93%。
看到这些数据相信很多人都会倒吸一口凉气,大家都知道百货企业今年日子不好过,但是没想到怎么会日子难过成这样?但是,免税概念和如此巨大的亏损相比真的能成为救命稻草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互联网对于消费模式的转变已经完全不可逆了。我们要明白百货商业业态的不景气其实已经不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了,我们早在2016年前后就曾经讨论过日渐衰落的百货商业业态,2016年开始,伴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日益普及,对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有特点的一件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上购物,而逐渐放弃了原先的逛商场,再加上各地商场日益高昂的房租成本,最终让商场的利润水平被不断压缩,商场商业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为了应对变化,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将原先主要由70%都是商业业态的模式,逐渐变化为餐饮业态越来越多,购物业态逐渐压缩,生活亲子服务业态不断增长的格局。202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黑天鹅进一步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家越来越少进行商场购物,取而代之的则是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全国网络零售额达5.1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
同时,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3.8%。可以说,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和逐渐下滑的百货营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商对于传统百货商场的市场替代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其次,免税概念其实只是缓兵之计而已。在百货商场们面临着巨大市场压力的时候,免税概念可谓是横空出世,在王府井之前,国内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只有7家。分别为中免、日上免税行、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侨。
所以,当百货巨头们看到王府井通过免税这个概念不断上涨,再加上海南免税市场红火的发展态势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憧憬感,毕竟免税店往往要求必须线下购物,而且中国人有着旺盛的免税消费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免税店似乎是个好生意,然而我们必须要给想靠免税店打翻身仗的百货商店们泼泼冷水,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指出,2019年末,国内免税规模约超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国内免税总空间有望突破1600亿元,长期有望突破2000亿元。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免税品超过1800亿元,但仅在国内消费395亿元。这些看上去似乎不错,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相比于这些购物需求来说,中国每年的百货商业业态的正常购物需求可是远超免税购物的,相比于日益多元化的购物中心来说,免税这种单纯的奢侈品购物目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是刚需,我们姑且不提免税牌照的申请多么困难,光是如何解决需求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免税落地的问题就足以让这些百货巨头们头疼不已了。
除了免税零售产业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免税市场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在中国消费者的免税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布局免税市场对于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零售产业来说,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去分免税市场的一杯羹,而是要如何实现自己服务的不可替代性,比如说街头巷尾都非常红火的24小时便利店,深入社区的团购驿站(代收驿站)这些其实远比免税市场看上去更小,但是却更是零售商业的毛细血管,有着互联网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建议零售百货企业们除了免税之外还需要看看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