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谈及数字化与物联网,德国工业往往不被看好:人们称德国的产业转型过于缓慢,已被他国竞争者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事实真的如此吗?在经济由物联网和数据所支撑的大背景下,德国果真已优势尽失了吗?
对此,德国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绝非如此!德国企业拥有的众多优势将为其创造独一无二的发展机遇。但单纯依靠这一点是不够的。德国经济昔日勇登世界顶峰得到的经验已经过时,如今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彻底改革。而能够实现这一点的便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为人工智能不断提供动力的海量数据,将成为推动德国未来经济强劲发展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家企业,若没有意识到要将数据用于工作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并以此开发新的服务型商业模式,那么便会迅速被淘汰。务必谨记,客户需求、乃至整个产业,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德国企业虽然对此有清晰认识,但并未做出反应。面对重大变革,它们中的许多都踌躇不前,苦苦找寻正确途径。
而机遇正潜藏在其中。我们始终坚信,德国企业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也有能力在物联网的新时代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前提是: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目标。
以数字化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
如今的现实是:单靠机器互联和数据搜集无法带动工业数字化转型。要想实现物联网与“工业4.0”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附加值,就不能仅满足于“智能工厂”这一阶段性目标,而要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在价值创造、商业模型和吸引客户三大方面开拓新的道路。
在未来的工业中,物联网将催生出前所未见的商业模式,企业从而得以另辟蹊径,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价值: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可作为“服务”出租,近乎实时地加以使用。但是其最主要的成果还是商业效益的显著提升。例如,西班牙高速列车运营机构AVE利用数据优化行车过程与列车维护,现已将准点率提升至99.8%。而且还开辟出了新的市场:AVE如今可以将其提升列车准点率的技术作为商品对外销售。
这正是德国企业应努力的方向——通过“智能”互联产品(本例中为火车与轨道)、智能服务(列车维护优化)和新的价值定位(出售“准点率”)相结合,真正实现价值创造的数字化。但迄今为止,能做到这一点的先进企业仍属凤毛麟角。
德国的强项:机器数据
机器数据何以成为德国工业的优势?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来看一组令人振奋的调查结果:全球范围内由德国企业生产、出售和自用的各种设备总数突破了10亿大关,相当于一个拥有超过10亿部“终端”的物联网,其中产生的庞大数据正等待着人们挖掘。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坐拥这座“宝藏”的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创造更大的价值,其便能一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引领者——海量数据的无穷潜力,从“消费者平台”领域的成功案例中便可见一斑:美国最大的四家互联网公司凭借其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已然创造了超过德国国民收入一半的巨额价值。
如果德国企业对这座工业数据“金山”进行充分挖掘,那么必定能够创造出更大价值。因为诞生于工厂、汽车和物流链的数据拥有比社交媒体及电商平台的数据高出成倍的价值,毕竟后者往往仅适合被用于营销宣传目的。
其实在德国,已有许多企业着手利用这些数据拓展新的商机。它们有的开发物联网应用,添加在机器或设备上,以数字化功能吸引更多客户;有的创建了真正的“物联网平台”,通过云平台搭载服务目录(即Service Catalog)和支付服务(以便工业用户按设备实际租用时间或工作成果付费),将大量设备同时连接在一起,其中博世(Bosch)、西门子(Siemens)和通快(Trumpf)等大型工业集团所搭设的专业平台备受瞩目。
但迄今为止的努力尚不足够。行业先驱的尝试大多仅局限于“个例”,上文提及的平台仅有少数向第三方开放,并且总体的发展规模相当有限。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一组使人警醒的数据:在用大笔资金投入建设物联网平台的全球受访企业中,已有18%创造了高额的产业附加值;而在德国,仅有3%的同类企业做到了这一点,大部分德国工业企业仍对物联网投资回报不足的问题感到困惑。这深刻说明了,德国企业并未运用起其拥有的巨大优势。
德国已经落后于美国中国
在德国企业大多停滞不前的同时,其他国家已目标明确地朝着工业4.0大步向前,持续推进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尤其是中国与美国近年来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部分领域已走在德国前面。
以各国IT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为例,德国的IT产业比率从2007年到2017年翻了一番,由8%上升到了16%;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IT业的比重则从28%提高至36%,而中国的数据在同一时期猛增了6倍,由原本的4%跃升至28%。那么德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的总体发展状况如何?十年间,德国经济的增长愈发依赖于汽车产业,如今以汽车为最主要发展动力的德企在国内50强中的占比已达到了60%,其从100年前延续至今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失去效用。
中德美三国的不同产业结构同时也反映出了以下差异:世界上的大多数独角兽公司,即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都来自于美国和中国。而全球最具价值的企业——其中多数平台经济为显著特点——都将其总部设在这两个国家之内。德国顶尖企业的市值如今正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
国家间发展实力的不均同样还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与美国的企业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一路高歌猛进,部分企业也正持续大力投入平台开发与运营。而德国似乎仍安于现状,依旧将重心放在工程设计、产品服务卓越质量以及出口能力等传统强项之中。
但仅凭这些强项已无法在不远的未来占得先机。物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对用户需求、价值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着变革,并同时为整个产业结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竞争者变为合作伙伴,其他领域的公司如今变为了同业竞争对手)。德国企业需要一个新的发展策略,更准确地说:前文所提到的新战略需要立即得到执行。
德国企业的首要任务
结合上文,这一新战略可如此表述:将互联机器、数字化服务和新的价值定位相互结合,是在物联网时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德国企业其实已经拥有了实现这一点的部分前提条件,这可以从其生产的互联机器、设备、产品及最新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中体现出来。该发展趋势最先起源于工厂设备供应商,随后蔓延至汽车生产商,还影响到了工程机械等领域,例如:德国老牌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便自主开发了用以租借无缝混凝土泵车的数字平台。
德国如今最为缺乏的,其实是全面推广数字化的意愿和勇气,是解决当下问题、带动德国企业顺利转型到“工业4.0”的坚定决心。目前存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宽带通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不足以及机器数据跨企业流通的障碍,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数字经济转型以及B2B平台建设的企业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到2025年才能让德国的工业企业登上更高的阶梯,让“德国制造”升级为“德国运营”,将德国机器与德国设备的全球联网与实时支持变为现实。
从德国制造升级为德国运营
为了促成现有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的结合,德国还需要付诸哪些努力?我们认为战略答案在于,德国和欧洲工业应始终以客户利益和团结协作为焦点,实现以下三大主题的紧密结合。
1.全新的智能产品设计。专为平台经济开发的机器与设备,即能够借助软件和数据不断丰富自身功能的智能机器。
2.全新的数字化生产及工程实施方式。旨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实力,推动企业走向世界。
3.对运行中的产品和设备进行持续观察、优化和调整的“运营”方案。其基础为,企业需要拥有对产品和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的能力,且能够随时通过软件对数据变化做出反应。满足了以上两点的企业可以将这一理念投入到实际的平台开发中,并利用网络效应不断提升客户价值——如此方能打造全新、全面的服务前景,并实现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创新。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今德国仍可以把握住机会,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保住“工业大国”的地位;如今德国企业仍可以利用其强项,在工业物联网的大潮中建立机器的全球互联、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勇立潮头。但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一点是:德国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扫清最后的阻碍,明确目标,真正在物联网的广阔海域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