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拆分 ,国企在合并,Why

专栏:财经十一人 2019/01/16
分享到:
导语

外企的拆分潮和国企的合并潮,背后逻辑其实一致:大型多元化工业公司正在走向没落, 围绕主营业务做专业化扩张,才能适应当今的竞争环境

2018年,全球大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衰退来自通用电气,这家美国百年工业巨头在去年被剔除出了道琼斯产业平均指数,三季度亏损228亿美元,上一任CEO弗兰纳里履职刚满一年即被撤换,为摆脱危机,通用电气迎来了其历史上首个外来CEO。

通用电气的危机,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传统大型多元化公司的危机。

困境中的通用电气开始对自己动大手术。2018年6月,GE宣布将聚焦航空、发电和新能源三大业务,医疗业务独立,油气业务剥离,出售分布式发电业务。

通用电气是多元化跨国公司的缩影,事实上,即便是经营依然良好的多元化工业公司,近年来也在不断拆分。典型案例包括:2018年12月中旬,ABB宣布剥离其电网业务,出售给日立;2018年11月底,联合技术公司宣布将一分为三,聚焦航空领域,其电梯和暖通空调业务剥离为两家独立公司;2018年6月,霍尼韦尔宣布一拆为三,交通系统业务与家居安防业务分别独立;2018年10月,蒂森克虏伯在剥离钢铁业务后继续一分为二,分别聚焦工业业务和材料业务。

通用电气最大的竞争对手西门子虽然没有激进拆分,但其组织架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2018年6月,西门子发布其新的战略“2020+”,原来工业领域的五大板块合并为三大运营公司:天然气发电、智能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工业;西门子控股但独立运作的三大业务分设三大战略公司:西门子医疗、西门子歌美飒(新能源)和西门子阿尔斯通(交通)。

所有上述公司都希望简化总部规模和职能,加强业务板块的自由度。

但与欧美工业巨头的拆分潮相反,中国的国企却在不断合并。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数量已从最初的189家缩减至如今的96家,减少将近一半。近年来,包括南北车、宝钢武钢、国电神华、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都是典型的剧烈改变行业格局的大型国企合并。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随着宁高宁在2018年6月兼任两家公司董事长,合并也箭在弦上。

中外趋势为何背道而驰?

外企的拆分,是多元化公司将其业务拆分为独立业务板块或公司,同时简化总部规模和业务结构,减少管理成本。也因此,外企的拆分背后,往往有激进投资者的身影,通用电气、蒂森克虏伯、ABB的拆分均是如此。

而国企的合并多是同类业务公司规模扩张的合并,力求减少无序竞争,在所在领域做大做强,加强国际竞争力。前述典型的南北车、宝钢武钢等合并,都是开展同类业务的大型国企的横向联合。

而这类合并在外企中也是趋势之一,如2016年,壳牌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BG),即是同类业务合并。

拆分不是目的,加强细分业务的决策独立性和竞争力才是关键,这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正显得越来越重要。西门子CEO凯飒曾对《财经》记者分析,西门子的大部分业务都是与某一行业中快速发展的专业化公司竞争,而不是和大型企业集团竞争,因此希望西门子能够像竞争对手一样专注,这就需要给这些业务更大的自主发展权,专注其擅长的领域,像竞争对手一样灵活。

更能说明这一趋势的两个案例是,联合技术一分为三,新公司聚焦航空领域,但它同时完成了对另一大航空供应商罗克韦尔柯林斯的收购,这笔价值300亿美元的收购是航空史上迄今最大的收购;化工巨头陶氏与杜邦在2017年9月合并为陶氏杜邦,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但随即拆分为三家公司,分别聚焦农业、特种产品和化学材料。

因此,外企的拆分潮和国企的合并潮,背后逻辑其实一致:多元化公司正在走向没落,围绕主营业务做专业化扩张,才能适应当今的竞争环境。

版面编辑:王悦欢
关键字:
分享到:

声明:财经网专栏文章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网立场。

相关新闻

专栏人物推荐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前院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屈宏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

要闻

+更多